孟子節文》裡,把他反感的,牴觸的有礙詞句,統統刪節掉了。他對主持這項出版重任的編纂者,惡狠狠地咆哮:“如果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裡,不要了他的命才怪!”

中國曆代帝王,來自草根階層者多,或一介武夫,唯知行伍,或草莽英雄,胸無點墨。或刑徒黥囚,目不識丁,或邊野牧豎,矇昧未化,這些在精神領域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者,一朝得意,難免會有仇恨知識的反常心態,嫉惡知識分子的逆反情緒。但終究是要在文化上不得不補課,在文明上不得不追趕的,否則他的統治也維持不下去。漢高祖劉邦當皇帝后,還得意洋洋地拿起儒生的帽子作尿壺,可後來,還不是強迫和他一塊打天下的夥計,按照叔孫通的教導,在那兒學習禮儀了嘛?這位亭長衣錦還鄉回到下邳時,不也咧開大嘴,吼出“大風起兮雲飛揚”的爛詩,作前衛詩人狀嘛?

只有朱元璋,堅持小農心態到底,一直跟孟夫子過不去。這本《孟子節文》,甚至到他的兒孫接班當皇帝后,也不怎麼提倡了。後來,也就任其自消自滅,湮沒無聞,後來,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經發生過的這場鬧劇。現在,據說在國家圖書館裡,還收藏有這本書,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讀者是很難一飽眼福的了。也許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任何倒行逆施,擋不住滾滾向前的時代潮流。最終只是成為笑柄,留給後人作談資而已。

但是,從朱元璋刪掉《孟子》裡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如;如“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以及“草芥寇仇”這些話,就瞭解他為什麼要跟孟夫子結下深仇大限的原因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皇帝的嘴臉(3)

在中國古代先賢中,孟子也許是最具有民本思想的哲學家了。他反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的理論,因此,他認為,好多最高統治者,根本不是人君,弒君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但殺這些獨夫民賊,是不必覺得有什麼不妥的。

朱元璋也很不喜歡孟子這句“望之不似人君”,對君主進行分類的說法。

此話的原文為:“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翻成白話文,要費點口舌:“孟子見到梁襄王,出來以後,告訴人家說,‘遠遠望上去不像一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了看,也沒有什麼使人敬畏的地方。突然間,他向我提了個問題:先生,你說天下怎麼才能安定呢?我就對他說,大王,我認為天下的安定,在於統一。’”

“不似人君”,這是個相當負面的評價。若是加在哪位皇帝身上;或者加在那位雖不是皇帝,但握有權力的統治者身上;或者加在那位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統治者,但坐在一個相當重要位置上的什麼人物身上,就等於說此人不是那材料,不是那東西,比成語“尸位素餐”還差勁。至少那個空佔職位而不盡職守的傢伙,還有一個樣子在,而梁襄王,大概是一個站無站相,坐無坐態的上不了檯盤的二賴子。

中國歷史上,先後出過三百多個的皇帝,其中,“不似人君”者,頗不少。這大概是中國在漢唐時曾經是世界上的領先國家,後來到了明清,不領先反而成為落後國家的重要原因。

孟子幹嗎一出魏國都門就大講主人的壞話呢?這是有歷史淵源的。他早些年,曾找過樑襄王的爹,也就是舊時啟蒙讀物《孟子》,第一章:“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的那位。當時,孟子很以為自己的學問,能得到一份精神教父的工作,結果碰壁而歸。

老子死了,兒子接班,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