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從日本學了兩樣東西流毒不淺,其一是陸軍,其二是教育。”蓋軍事和教育是強盛的重要條件,所以中國當時學習日本的時候就對這兩個領域特別重視。不幸的是,日本的軍隊和大學,偏巧是它等級制度最為森嚴的兩個地方。學了這個,中國不但不能強國,反而更加扼殺了當時中國追求進步與變革的可能。】
。。
交戰中的日本人(2)
同理,日本對勝利所寄託的基礎也與美國一貫所理解的有所差異。日本叫囂著日本必勝,精神必將戰勝物質。他們說:美國是個強大的國家,軍事實力確實優越,但這算不了什麼!我們對此早已瞭解,根本不會理睬。人們可以從一份發行量很大的報紙上看出一些苗頭。《每日新聞》上經常會刊登這樣的句子:“如果我們害怕數字就不會開戰。敵人的豐富資源並不是這次戰爭所創造的。”15【15薩評:美國人還是不夠了解日本人,他們還有一個特點是迷信上層,既然上面說了“這些都是我們早就知道的”,民眾便會盲目地相信一切都在軌道上,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無須思想。至於這軌道是通向天堂還是地獄,日本人是不會自己去想的。所以,日本報紙才會說這些話,這的確可以非常有效地把日本國民拉在戰車上。】
即使是在日本打了勝仗的情況下,日本的政治家、大本營以及軍人們都反覆強調說:“這次戰爭並不是軍備之間的競賽,而是日本人所信仰的精神與美國人所信仰的物質之間的較量。”如果美軍打了勝仗,他們還會反覆地說:“在這場較量中,物質力量必定將會失敗。”在###、硫黃島戰役潰敗時,毫無疑問,這一說法成了很自然的辯解之辭,但這並不是專門為失敗而準備的託詞。在日軍勝利的日子裡,也一直鼓舞著士氣。早在偷襲珍珠港以前,它就已經是一個公認的宣傳口號了。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陸軍大臣、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荒木大將16【16薩評:荒木大將,即日本陸軍大將荒木貞夫,甲級戰犯,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在《告日本國民書》的宣傳小冊子中寫道:對於日本民族而言,日本的“真正使命”就是“要在全世界弘揚皇道,不必擔心力量之不足。為何日本人要擔心物質的東西?”
當然,像其他任何備戰的國家一樣,日本人也很擔憂。在整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用於軍備的財政支出佔國民總收入的很大比重,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以驚人的速度上升。17【17薩評:日本海軍的造艦經費一度佔國民總收入的30%,這實在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在偷襲珍珠港那年,將近一半的國民總收入用於陸、海軍的軍事裝備。只有17%的財政支出用於民用。對於物質化的軍備不關心並不是日本與西方各國的區別。但是,日本人認為:軍艦、大炮等物質的東西只不過是不朽的“日本精神”的外在象徵,這就像武士的佩刀是武士氣概的象徵一樣。18【18薩評:說到這一點,中國人也應該反省自己的責任。正是在甲午戰爭中,裝備不亞於日軍、兵力遠勝日軍的清朝辮子兵卻大敗於日本,使日本國民對“精神勝過物質”產生了極大的信任。可以說,甲午戰爭對日本人此觀念的形成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美國一貫注重國力的強大,而日本始終強調非物質資源的重要性。日本也像美國一樣開展增產運動,但日本的增產運動基於它自身的前提。日本人認為,精神代表了一切,是永恆的。物質當然也是必須的,但那卻是次要的,瞬間就會消失。日本的廣播電臺經常叫嚷說:“物質資源是有限的,物質當然不能維持千年。”這種對精神的信賴完全體現在了戰爭之中。在日軍的戰爭手冊中有一句宣傳口號:“以我們的訓練來對抗敵軍數量的優勢,以我們血肉之軀來抵擋敵人的鋼鐵。”這就是軍隊傳統的理念,並不是專門為這次戰爭而制訂。日軍部隊手冊的第一頁就用粗體字印著“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