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讀必勝”四個字。日軍的飛行員可以駕著戰鬥機以“自殺式衝擊”的方式衝向我們的軍艦,這就是無數“精神戰勝物質”的例子之一。19【19薩評:我們要說,作者對日本人的分析可謂入木三分,不過,究竟日本人的觀點是正確的,還是美國人的觀點是正確的,她並沒有說。美國人真是正確的嗎?長津湖畔美國大兵的潰敗就沒有了道理。還是讓我們用一句中國特色的話來評價吧——戰爭是一門綜合藝術,單純強調物質與單純強調精神,都是要吃苦頭的,二者需要一個平衡。】日軍將這支部隊稱為“神風特攻隊”。“神風”有這樣一個故事:十三世紀成吉思汗東征日本時,他的船隊在途中因遇颶風而全軍覆沒,是這次“神風”挽救了日本。20【20薩評:其實所謂“神風”發生在忽必烈的兩次東征中,這兩次東征都因為颱風而失敗。後人評價,假如蒙古人不是倉促使用了原金朝簡陋的造船廠生產的戰艦,而是用征服南宋獲得的泉州或廣州造船廠生產的堅固的大船,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交戰中的日本人(3)
即使在民間,日本當局也大肆宣傳精神優於物質這一信條。例如,人們不是在工廠裡幹了12個小時又被整夜的轟炸搞得筋疲力盡了嗎?他們就說“身體越累,意志、精神就越高”,“越是疲倦,就越能起到鍛鍊效果”。老百姓冬天在防空洞不是很冷嗎?大日本體育會就在廣播中命令大家做熱身體操,聲稱這一體操不僅能代替取暖裝置和被褥,而且可以代替極其缺乏的糧食。而一般老百姓需要糧食來維持正常的體力,他們說:“當然,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食品缺少,不可能做什麼體操。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越是缺乏食物,我們就越要用其他方法來增強我們的體力。”這就是說,必須透過消耗更多的體力來增強體力。美國人看待體力的觀點是,計算昨天是否達到8小時或5小時的睡眠,是否有合理的飲食,是否寒冷,再計算還有多少體力可以用來消耗。與此相反,日本人從來不計算體力貯存這樣的問題,認為那是物質至上主義。21【21薩評:美國的計算方法在日本軍隊中曾經遭到嘲笑,諷刺美國人是帶著各種充足的給養和裝備才敢打仗的軍隊,完全忽略了人可以憑藉發揮潛能創造奇蹟。這我們倒不能完全認為是日本人的專利,因為大多數裝備不足、補給不足的軍隊都會強調精神作用。然而,想出用做體操的方法彌補食物的不足,那就是日本人獨特的思維方式了。】
日本的廣播在戰爭中的做法更為極端。它們甚至宣稱在戰鬥中有精神可以戰勝生理上的死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