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在朝鮮時一份愛的紀念——1952年,喬冠華作為李克農的顧問隨志願軍代表團駐開城松嶽山麓來鳳莊,參加朝鮮停戰談判。善解人意、體恤下屬的周恩來派龔澎到朝鮮探親,於是有了這個新生命。當時,喬冠華告訴朝鮮革命軍領袖南日:“如果是男孩,就叫松嶽;如果是女孩,就叫松都。”松都是朝鮮開城的古名。

17年之前,喬松都與哥哥宗淮一直生活在爸爸媽媽溫暖的庇護下。1970年媽媽龔澎的離去,是這個曾經幸福無比的家庭一連串變故的開始,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裡,他在淚水與痛苦中漸漸長大,也無時不刻在與媽媽心靈對話。

《喬冠華與龔澎——我的父親母親》,是喬松都用8年完成的書。但有些話題,她仍舊選擇迴避,無論是書裡還是在面對面的採訪中。儘管這樣,這次口述,她還是提供了在她*之外的那個美麗而傳奇的母親龔澎的影像。

啟蒙

媽媽是1914年在日本橫濱出生的,她生命的第一天,便是從與家人避難海外奔走四方開始的,這似乎預示她的一生也將在複雜動盪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度過。

媽媽一生中最重要的啟蒙教育來自我的姥爺龔鎮洲。他是安徽合肥人,出身貧寒,年輕時帶著僅有的一元錢,徒步從安徽走到保安報考陸軍速成學堂(注:後更名為“保定軍官學校”),成為第一期學生,主修炮兵,與蔣介石同期同班——姥爺去世時,蔣介石還送過一副輓聯。畢業後,姥爺在安慶講武堂任教官,辛亥時期,他成為安徽著名的革命黨人。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從法國馬賽港抵達上海時,姥爺與同盟會會員齊聚碼頭迎接,孫中山專門召見了他,而黃興還把夫人徐宗漢的堂妹介紹給姥爺,促成了一段姻緣。

因為支援孫中山二次革命失敗而遭袁世凱通緝,1912年姥爺帶著姥姥與剛滿月的大姨遠走日本,在那裡生下第二個孩子,姥爺為她取名“慈生”,她便是我媽媽。袁世凱復闢失敗後,返回國內的姥爺被孫中山任命為虎門要塞總指揮。姥爺與陳炯明私交較深,但後來看到陳炯明與孫中山不和,甚至謀反,姥爺開始失望以至萌生退意。退出軍界的姥爺,在老朋友的幫助下,落戶上海。

姥姥徐文出生在廣東一個大家庭裡,寫得一手好字,記得小時候姥姥最喜歡跟我和哥哥唸叨的,就是當年姥爺怎麼撐把破傘翻山越嶺到保定軍校上學的事。姥姥有點重男輕女,但有趣的是,她的幾個女兒都各有所成。不知道為什麼,姥姥一直讓我舅舅的孩子用上海話喊大姨和媽媽為“大伯”、“二伯”,可能覺得女孩當男孩養,長大後會有出息。

姥爺去世早,我從沒見過。但媽媽時常會跟我提起他,可見他對媽媽的影響很大。媽媽天生麗質,到十幾歲時,她像這個年齡的所有女孩子一樣,也開始喜歡打扮。姥爺有一次語重心長地對她說:“這個社會還有很多受苦的老百姓,就在我們身邊,每天都發生著不公道的事情。”媽媽後來告訴我,這句話對她一生都有影響:“我一想到他說的,這個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公道的事情在發生,我的心情就無法平靜,以後我就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放在國家的大事情上了。”

姥爺到上海是1926年,那時上海是一個繁華的大城市——我小時候曾看見媽媽留的以前的小畫片,都特別精緻。上海灘有一類女性,沉浸在物質生活的享受中,但媽媽的視野和胸懷已經開始悄然發生著變化。。 最好的txt下載網

我的母親龔澎(2)

姥爺雖然並不富裕,但他堅持把孩子們送到最好的學校讀書。1928年,媽媽進入上海聖瑪麗亞女子中學讀書,大姨比她高一級。媽媽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她更刻苦,比別人付出更多。馮亦代夫人鄭安娜與媽媽是中學同班同學,那時媽媽愛看書,經常錯過吃飯時間,姥爺就每週送她一桶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