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十歲的孩子離去;杜士儀忍不住想到了自己當年和崔儉玄拜入盧鴻門下的情景。遙想那一段草堂歲月;竟是彷彿已經恍若極其久遠的記憶。自從出仕之後;他見過盧鴻幾次?他、崔儉玄、裴寧、盧鴻、顏真卿……一個個人從嵩山草堂中走了出來;卻不知道恩師如今可好;草堂可好?
這一絲愁緒很快就無影無蹤;如今的杜士儀;哪裡有那許多傷春悲秋的時間。
中國五千年曆史上;很多傑出發明的作者連個名字都沒留下來;而同時也有很多留下作者名字的發明;都歸屬於某某官員。杜士儀並不是認為官員就不能搞些發明創作了;但如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之類結集匯總的事;由士人主持並不奇怪;可真正發明改造;卻很難說究竟是否那些大人們的原創。除了魯班黃道婆等寥寥數人的名字留了下來;由文人書寫的歷史上;罕有百工留下的痕跡;只因為記述這些的是文人;自然將功勞歸於文士而非工匠。
田陌跟著杜士儀十餘年;無論是種茶;還是種棉;他都學了個精通;農具上頭則是邊請教邊琢磨邊自己學;到最後也成了大半個關於實用性研究的專家。而跟著杜士儀這樣一個主人;他深知杜士儀更注重的是實用性;因此最終挑選出來的;無不是使用簡單製作方便;最要緊的是;能夠在原有農具上加以改造;從而以最小的開銷達到最大的產出。於是;一架從河中取水入溝渠灌溉的水車;較之蔡武孃的龍骨水車顯得粗糙許多;但卻被他評為了水車類的第一。
這下子;蔡武娘終於明白這個崑崙奴的評判標準了。儘管心中仍有不服;她卻不得不承認;尤其是看到田陌對於種種作物的習性;水旱地的不同全都瞭若指掌;而且時不時還隨手在紙上畫出自己在蜀中江南河東等各種地方見過的農具形狀;讓其他工匠無不連連點頭;她終於輕輕嘆了一口氣。
好吧;就算她今天遇到剋星了。下次等到她把龍骨水車改造好了;非得讓他心服口服不可
懸賞徵農具的事;雖是鄯州都督府出面;把這樣一筆開銷掛在都督府賬上也並非不能;但杜士儀不想讓有些人說閒話;故而就授意張興去各家拉了個小小的贊助;一時等到城外臨洮軍屯田的那些地裡一樣樣再次實驗過三天;最終評選結果揭曉;張榜公佈勝者發放獎金的同時;他方才讓之前跟著自己到鄯州補了戶曹參軍的原門下錄事周務本領著那些工匠前去各處推廣改造。
儘管賞金已經各自塵埃落定;什麼陳氏鐮;賀氏犁等等名頭已經宣揚了出去;但這一日;田陌卻突然求見杜士儀;呈上了幾具模型。杜士儀早就熟悉他在自己喜愛的事情上仔細認真的性情;一一瞧了瞧;便若有所思地問道:“這些應該都是你之前覺得太過精巧;因而擱置的東西吧?”
“是。”田陌點了點頭;隨即就認認真真地說道;“郎主當年著《茶經》;評《水譜》;在雲州在代州;都邀了眾多文人雅士結詩集流傳世間;因此世人皆知。我也是這次受命評判這些農具;這才突然想到的;郎主難道就不能著一本《農書》嗎?把各種現在想用卻困於成本的農具圖譜全都畫上去;然後配上註釋;印製傳世。如此天下百工都能看到;若能讓天下農人所用工具都能由此一一改進;豈不也是一樁莫大的善事?”
這小子還真看得起我
杜士儀簡直被說得愣住了。附庸風雅的事情易為;而且那些詩集雅集;也有的是士人肯買回去當成談資;可這農書卻需要相當紮實的實踐;更不要說眾多圖鑑了;而且很可能根本無人問津。可憐他前輩子這輩子全都沒種過地;去撰寫這樣一部書;簡直是難煞人啊
他盯著田陌看了許久;突然笑了起來:“既然是善事;何不由你做?十三娘早年便教你讀書認字;你這許多年雖說一心鑽研農事;可讀過的那些雜學也很不少吧;何不試一試撰寫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