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太少,三百一十五家註冊工廠裡面,天字號或和天字號有關係的就佔了一百多家,而全國一萬三千多家工廠,那是連稍微大一點的豆腐作坊也算上了' 注:數字來自申報1923年2月《五十年來中國之工業》,根據情節推斷工廠數字略有增加;,這些工廠中,有機械,或有鍋爐(甚至是水車)的,不到五百家,對比日本的三萬多家工廠(其中八千多家有鍋爐),實在是慚愧。
全國工廠的統計數字楊銳早就有。不過他只看註冊工廠數,當時見是三位數,便一掃而過。只在今天才知道確切的工廠數。他沒有嘆息,接著問道,“除去那些生絲、棉紡、麵粉、火柴、陶瓷……反正就是和規制沒有影響的工廠,軍工、機械、造船,這一類的工廠有多少?”
“不到三十家。”徐華封明白楊銳的意思,但他認為楊銳不明白自己的意思,“竟成。這些工廠主要是前清辦的製造局廠,再有就是我們辦的那些工廠,數量是少。但卻是卻是國家工業的頂樑柱,這其中用英制有十八家,法制有十一家,相差七家不算多。可關鍵那些老的技術員、老技工。他們可都是習慣英制的啊。”
“相差七家並不多,至於那些工人工程師,那就花時間培訓吧。”楊銳說道,“華封先生,請你相信我,就以後的國際形勢來說,改法制對於工業的益處要比改英制好。國家百廢待興,現在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將影響長遠,”
楊銳一提到國際形勢。徐華封就妥協了,他知道幹工業楊銳不如自己,但是要說到判斷國際形勢,在列強之中左右逢源,楊銳甩他八條街不止,他當下道:“竟成,你現在可是掌舵,大家都聽你的,我回去就把方案改了,以後國家就用法制。”
“那就好。規制很重要,早點確定好早點發展工業。”楊銳點頭道,“不過我們不能只定規制,各廠的零件、工藝、各類標準都要做到統一一致,要做到漢陽的槍機滬上也能用,滬上的螺絲漢陽也能裝。乾脆,工部設立一個標準委員會吧,把一切的標準都寫成檔案,然後推而廣之。”
一個度量單位的討論被楊銳上升到標準委員會,徐華封有點幹愣眼,他站起來撫著鬍子在屋子裡度了幾步,而後才道,“你說的這個是不是就像東北的大豆分等級啊,一個分選站分出來的豆子和其他分選站分出來的豆子都是一樣的?”
見徐華封這麼理解標準委員會,楊銳笑道,“華封先生,這是也不是。其實這個標準委員會,就是要全國的工廠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變成一個工廠。或者這樣說吧,現在拖拉機只能在通化造,我們要做到的是,當需要拖拉機產量要擴大的時候,全國其他工廠能很容易就生產拖拉機零件,然後這些零件全部拉到一個地方,拖拉機能很快的組裝起來。這不但需要生產同樣產品的各廠,規制一致,工藝、各種標準也必須一致,甚至連不同產品的零件也必須通用,要不然全國各地零件拉到一個地方,要麼尺寸不對,要麼質量不符、要麼成本太高,反正是組裝不了拖拉機的”
“啊!”徐華封驚道,“竟成,你……這怎麼能做到?!”
看見自己把徐華封嚇倒了,楊銳不好意思的怕了拍腦袋,想著怎麼和徐華封解釋這個東西。其實,社會科學的發展比如是和自然科學的發展相輔相成的,楊銳大學的學的是管理,一百年後的管理科學,和現在的管理技術有著天差地別。當科學管理之父費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還在苦讀楊銳八年前出版的管理學概論英譯本時,當福特還是試驗調整流水生產線時,太先進的管理科技只會把人嚇著。
這個年代,和大規模生產相匹配的社會科學理論才冒出新芽,楊銳就迫不及待的把大規模生產的後續,柔性生產提了上來,這不是用拔苗助長能形容的,這隻能說是拔土助長。大規模生產時代,因為是賣方市場,生產多少就能賣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