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二年,也就是公元1400年,本應是山河清平、百姓安樂的年歲,可那一場攪動天下風雲的靖難之役,卻如洶湧的暗流,將平靜的世道攪得波譎雲詭,動盪不安。

據《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記載:“夏四月,李景隆會兵德州,進營河間,前鋒抵白溝河。郭英等過盧溝橋,燕兵伏起,與戰,敗之。既而約夜半劫營,王(燕王朱棣)以空營設伏待之。黎明,忠(平安)等不至,入空營,解鞍秣馬。伏發,忠等亟走,追奔至雄縣,伏屍百餘里。”寥寥數語,卻道出了當時戰事的緊張與殘酷,燕軍與朝廷軍你來我往,互施計謀,皆欲在這亂世之中爭得那制勝的先機。

且說在北平城中,有個名叫蘇逸的年輕木匠,生得眉清目秀,身形雖不算魁梧,卻透著一股機靈勁兒。他家世代居於這北平,靠著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藝,在城中也算小有名氣,平日裡為街坊四鄰打造些桌椅門窗,倒也能維持生計。

這日,蘇逸正在自家的木匠鋪子中忙活,手中的刨子來回推拉,木屑如雪般紛紛飄落,那散發著木香的木板在他的雕琢下,漸漸有了模樣。一旁的學徒阿福在旁幫忙遞工具,嘴裡嘟囔著:“師傅,您說這仗要打到啥時候是個頭啊,這城裡人心惶惶的,好多人家都想著往外搬呢。”

蘇逸停了手中的活計,微微皺眉,看著阿福嘆道:“唉,這天下大亂,咱平頭百姓又能如何?只盼著這仗早些打完,甭管誰勝誰負,只要能讓大夥過上安穩日子就成啊。”

正說著,外面傳來一陣喧鬧聲,蘇逸和阿福出門一瞧,只見一群士卒正從街頭走過,為首的將領面色凝重,吆喝著讓百姓們準備糧草物資,說是大軍即將再次出征,去與那燕王的叛軍作戰。

蘇逸心中一緊,暗自思忖:“這燕王朱棣與朝廷鬧到如今這地步,受苦的終究是咱這些老百姓呀。”

沒過幾日,城中便傳開了訊息,說是朝廷軍在李景隆的率領下,已在白溝河一帶與燕軍對峙,大戰一觸即發。這訊息如同陰霾,籠罩在北平城的上空,百姓們憂心忡忡,紛紛聚在一起議論紛紛。

有的老者搖頭嘆息道:“那燕王也是個厲害角色,這仗怕是不好打咯,只願莫要波及咱這北平城才好。”

年輕後生們則滿臉激憤:“哼,燕王竟敢起兵謀反,那就是大逆不道,朝廷軍定要將他打得落花流水,還天下一個太平。”

蘇逸聽著這些議論,心中五味雜陳,他雖不懂那些朝堂上的權謀爭鬥,但深知一旦戰事擴大,這世間又將添多少孤兒寡母,又有多少人家破人亡。

在那白溝河戰場上,李景隆的朝廷軍與燕王朱棣的燕軍已然擺開陣勢。李景隆站在陣前,望著對面的燕軍,心中暗自盤算著,此次他率領著數十萬大軍,又有諸多良將輔佐,定要將燕王一鼓作氣拿下,也好在朝廷中揚眉吐氣,立下不世之功。

而燕王朱棣這邊,雖兵力相較之下略顯單薄,但麾下皆是跟隨他多年的精銳之士,且朱棣本人更是身經百戰,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他騎在馬上,目光如炬,掃視著己方的將士,大聲喊道:“諸位將士,吾等起兵乃是為了‘清君側’,那朝中奸佞當道,蠱惑聖聽,我等身為大明的忠臣,怎能坐視不管?今日之戰,關乎我等的榮辱,關乎大明的國運,隨本王奮勇殺敵,必能得勝!”

話音剛落,燕軍將士們齊聲高呼,士氣高漲,那吶喊聲直衝雲霄,彷彿要將這天地都震上一震。

隨著一聲號角吹響,戰鬥正式打響。朝廷軍率先發動攻勢,箭如雨下,朝著燕軍的陣營射去。燕軍將士們舉起盾牌,抵擋著箭雨,腳步卻未曾後退半步。

朱棣一馬當先,揮舞著手中的長刀,朝著朝廷軍衝了過去,身後的將士們緊隨其後,如潮水般湧向前方。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