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地的功德,就說方等時,就是“彈偏斥小,嘆大褒圓”。

我們知道,阿羅漢剛開始成就阿羅漢以後,你看《阿含經》裡面,阿羅漢對自己是非常有自信的,他是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就是說我整個修學已經到無學位了,我的修學圓滿了。《阿含經》時候建立了阿羅漢聖人的自信。但是,對這個自信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方等時,方等時接受挑戰了,就是看到大乘菩薩的果地功德殊勝圓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方等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託病弘道,示現生病。佛陀叫文殊菩薩,你帶這些阿羅漢們去跟維摩詰居士慰問,他老人家對我們是蠻護持的。所以文殊菩薩領著菩薩跟聲聞人去跟維摩詰居士問候。維摩詰居士就把自己的房子清空,清空以後就向十方佛國世界借那個高廣的法座,說是八萬四千由旬的法座。文殊菩薩浩浩蕩蕩帶著聲聞菩薩來慰問的時候,維摩詰居士作為主人,請諸位升座。當然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一下子就升座了,阿羅漢升不上去。維摩詰居士說,那你升不上去,你憶念佛陀吧,憶念釋迦牟尼佛,仰仗佛力,憶念佛你就升上去了。當然這個對阿羅漢打擊是很大的。第二個,升座以後,文殊菩薩跟維摩詰這兩個就大談不二法門,大乘的生死涅盤不二、空有不二、染淨不二,講不二法門。那當然,有很多天人是有善根的,一聽歡喜,就天女散花。這個花掉到菩薩的身上,然脫落,因為菩薩沒有法執,證得二空。阿羅漢有法執,所以這個花就沾在阿羅漢的身上。阿羅漢就到處撥這個花,弄得很被動。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到,阿羅漢聖人,他從《阿含經》的建立自信,到方等時變成一種“自悲敗種”。其實阿羅漢在方等時某種程度感到一種自悲跟疑惑。他懷疑:為什麼我證的涅盤跟菩薩的涅盤就這麼多的不同?就是“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他不但是在方等時受到菩薩功德的對比而產生刺激,更重要的是,他在般若會上看到菩薩們都蒙佛授記而成就佛道。在般若會上,佛陀從來不為任何一個聲聞人授記。所以他看到這種情況,可以說是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的智慧跟功德。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阿羅漢,他其實這樣想:三乘共坐解脫床,我阿羅漢證到的是涅盤,是佛陀教我的;你文殊菩薩也證得涅盤,也是佛陀教的;但這兩個涅盤怎麼就差這麼多呢?我們阿羅漢的涅盤叫做“涅盤寂靜”,菩薩的涅盤叫做“萬德莊嚴”!為什麼我們的涅盤只能夠自受用,只能夠一片的寂靜,而菩薩的涅盤能夠月印千江,百界作佛,度化無量的眾生?那當然他心裡面是有疑惑的,同樣的涅盤,都離開了三界,為什麼我的涅盤就這麼的微小,菩薩的涅盤就這麼的殊勝?其實他內心中是有疑惑。下面會說明這個疑惑是怎麼回事。

辛三、昔日之疑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好,我們做一個說明。這個地方講出阿羅漢聖者當時的疑惑。說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這個應該是在舍利弗尊者成就阿羅漢果、遇到了方等時以後了。他經常在人煙稀少的山林樹下,做什麼事呢?或者打坐,或者經行。他在寂靜中就思惟一件事說:“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說,我們同樣地跟佛陀學習,只是因為根機的不同,我修四諦法,他修六度法門,我們的目標都是了生死。但重點是,我證得了我空的真如,菩薩也證得了我空真如,我們是同樣以我空的真如而了生死的,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