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特別歡喜的動作,叫做踴躍。這個是一種身業,歡喜是意業。不但是意業跟身業的歡喜,他還從座位站起來,抬頭仰望佛陀“而白佛言”。這個“而白佛言”是表示他口業的歡喜。整個是身口意的歡喜。

他怎麼說呢?如今我從世尊聞此法音,就是前面〈方便品〉“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微妙法音,心中非常的歡喜踴躍,而且是“得未曾有”。這個“得未曾有”是這句話的重點。

我們看《阿含經》,阿羅漢是一個聖人。我們凡夫要歡喜很容易。我們凡夫心是攀緣心,所以你要讓一個凡夫痛苦,很簡單,要讓他高興也很簡單,因為他的心很容易受外境的刺激。凡夫是這樣,但是阿羅漢不是。阿羅漢的心,在《阿含經》上說,他出去託缽的時候,他遇到任何人對他任何的動作,他的心是“不取亦不捨,無喜亦無憂”,他沒有高興,也沒有痛苦。你對他好一點,他也就這樣子;你罵他,他也沒感覺。他對外境是無住,譬如說“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你看鳥從虛空飛過去,它沒有蹤跡的;一隻老虎從地上走過去,它是有蹤跡,它是在大地上有所住。但是鳥從虛空飛過去的時候,跟沒有飛過去是一樣的。阿羅漢的心他是一種無願三昧,所以他那個空性強。阿羅漢證的空跟菩薩的空不太一樣,他那個空是空得太徹底,叫做空、無相、無願。他那個空已經對三界一切有為諸法沒有任何的期待,無願就是他沒有期待。你蓋個廟給他,他也無所謂;你不蓋,他也無所謂。這麼一個阿羅漢,會讓他起大歡喜,只有一種可能:它不是有為諸法,而是一種出世間的清淨功德,才會去觸動阿羅漢的歡喜。也就是說,讓一個阿羅漢歡喜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且是“得未曾有”!我們解釋一下,是什麼事情讓阿羅漢這麼歡喜呢?因為阿羅漢他一路走來,從阿含、方等、般若,他所接受的教育只有一句話,就是自我否定:你這件事不能做,你那件事不能做,你所有身口意的造作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所以佛陀面對凡夫的第一階段的開示,在解決生死問題的時候,對我們身口意是全盤否定,那叫是一個生死業障凡夫。到了法華會上,佛陀口氣改變了,開始肯定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也就是說,佛陀過去的說法是一種破妄的法門。阿羅漢以前一路走來,從阿含、方等、般若都是在破妄。破的角度不一樣,有深有淺,但是基本上都是破妄。只有到了法華會上,顯真。你的身口意,不是隻有妄想,其實你把妄想撥開來,你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其實我們是同一家人。你說阿羅漢聽到這個法,他歡不歡喜?開始開顯自性的功德,這個就是阿羅漢說的“得未曾有”。因為他在法華會之前,從來沒有人明確地告訴他說:他可以成佛。沒有講過這句話。所以這個地方對阿羅漢是非常大的鼓勵。他的歡喜,當然有他更深的理由,後面會說明。聽了〈方便品〉怎麼就產生這麼大的歡喜,身口意的歡喜,而且是得未曾有?那麼舍利弗尊者會慢慢地道來。

辛二、昔日之失

先看下一段,辛二的“昔日之失”。看經文。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其實,阿羅漢的歡喜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來自於他內心的一個深深的感傷。這個感傷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看經文。

“所以者何?”就是為什麼我有這麼大的歡喜呢?因為我內心當中一直有一個很大的感傷,就是說,“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阿羅漢一路走來,“我昔從佛聞如是法”,這個地方是講般若時。般若時跟方等時的差別:方等時說的是大乘果地的功德,般若時講到是大乘的因地。那麼佛陀對阿羅漢的時候,去激發他的菩提心,第一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