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
既使他的婚事也是在呂布的主持下進行,他的擇明主而仕的想法,卻也從未改變過!
“或許有人認為曄所言為妄語,但吾卻敢料定近年內將會生之變局,早作謀劃下,必然會從中得到些憑藉。這是成事之一,是極為重要的,但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透過充足的情報分析,曄可以料准此事,而第二點卻屬更為重要地!再好的策略,若不得施行之人才,則都是一片空談。人才之重要性,曄知之甚詳,而亂世之中最重要的更是將帥之武將,佐世之文臣!”
“吾謀士有荀文若,田元皓,以及戲志才,陳長文,張子布等人,已算得齊全,常能為吾分憂。但於將帥之才,卻是寥寥。現今勉強算得合格的,只有幽州地張翼德,以及現今漸見成熟,敢作敢為的趙子龍。至於太史子義,卻屬有將帥之潛質,但需時日方能成熟,而其餘典韋,臧霸,管亥則由於性格以及見識所限,註定會成就有限,難當將來必須征戰四處,獨當一面之能!若能再得一二將帥之才,則曄可算十拿九穩之把握!”
“比如說,便如文遠……”
親自當家作主的劉曄,當然會明白一位史書上留下名姓的三國英雄,未必便是真正能夠在征戰天下過程中放心任用,而不多作擔心的將領這個道理。對於真正人才的渴望,從來便沒有停止過。
此次對於呂布的投誠,相較而言,他真正的心思,卻正是放在張遼這位若得重用,成就必定會強於呂布這帥才身上。以這等看法,相較於呂布,劉曄當然更希望張遼能夠歸心,哪怕是得不到呂布效忠,他也不會有太多遺憾。
匹夫之勇,而又限於區域性作戰,與一位精明之極,能夠統御全域性的帥才,孰輕孰重,真正到了劉曄地位置,不需要考慮便能作出最後地決斷!
似乎,劉曄親自出馬,以誠意以及他的志向來招攬人才,從未有過失手。
這次算是挖呂布牆解之事,為了自己理想,他也並不覺得有多過份和不好意思。在真正地利益面前,所聞顧全面子的,那便是真正的庸人而已!
“末將先時透過親自與曹兗州爭戰數十次,深服其能,又只從傳聞以為明公是為只知仁義,心思偏於守成,未有大志之人。兩相比較,認為曹兗州可能是為最終能平定天下之人,可親歷親聞,方才知曉明公之才德,過於天下心思各異之諸侯多矣!”
“亡父多教末將知曉節義禮仁,故此吾並未認溫侯為主,便是想待一日可仕明主,以自己全力,為平定亂世獻綿薄之力。十餘日來,明公所委之子龍,子義眾將,所為何事,末將也並非不知。能遇明主,便是遼之幸運,為何需作別樣姿態故示清高?末將張遼原奉明公為主上,從此再無2心!拜見主公!”
在郯縣城效專門劃出用以練兵,並嚴格保密,不許閒雜人等靠近的中軍大帳之中,張遼大禮下拜劉曄,說出了這句讓劉曄真正放下心事,大喜不已的話語來。
“文遠快快請起!至於奉先之處,稍後吾自與他有所交涉,不需急於一時!能得文遠,吾在十年內控制大勢把握已有七成!然則雖文遠之才眾人皆知,曄亦心中有數,但卻依著規矩行事,先委卿為奮威校尉,待合適時機,自然會作提升!而為大事保密,你我關係卻同樣需得暫時保密,除卻心腹之人不能為他人所知,卻是有些虧待於文遠了。”
劉曄高興地扶起張遼,這等話語間更是將他心中喜意以及快清楚頭腦,作出合適安排表現了出來。
“能真正為主公解憂,已是末將現時心願,至於明面如何,主公卻不需如此計較,末將心中知曉主公不僅不以吾為降將下屬而介意,放心求用更是多為末將考慮之厚意即可!”
對於劉曄是否是明主的問題,張遼早有幾日前便透過分析已得出結論,而劉曄又同樣是禮賢下士,折節求賢,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