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者目也。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蔥籠。蔥籠者耳中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樞折則肉節瀆而暴疾起矣。

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面板宛焦而弱也。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

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徭而不安於地。故骨徭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徭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徭者。搖故也。當窮其本也。(徭與皋陶陶字同音)

太陽太陰為開。陽明厥陰為闔。少陽少陰為樞者。三陰三陽之氣也。太者氣之盛。故主開。陽明者。兩陽合明。厥陰者。兩陰交盡。故主闔。少者初生之氣。故主樞。此陰陽之六氣。內合臟腑。

外合六經。應司天在泉之氣。營運環轉之不息。而復通貫於地道經水之中。外內出入者也。夫外合於六經。有循經而合者。如傷寒之病。在六氣相傳。雖見六經之證。而氣不入於經也。有入於經而合者。根結是也。根者。經氣相合而始生。結者。經氣相將而歸結於命門蔥籠之間。復從此而出於氣街。走空竅而仍行於脈外也。命門者。太陽為水火生命之原。目竅。乃經氣所出之門也。顙大者。頏顙也。在上 之中。兩耳之間。故曰鉗耳。蔥籠者。

耳中也。如蔥之通氣於上也。此三陽之氣。隨經而歸結於此。復出於氣街也。行於氣分。故能為開為闔為樞。出入於形身臟腑之外內。開闔如戶扉。樞猶轉紐。舍樞則不能開闔。舍開闔則無從運樞。

此三陽之氣。互相出入於經脈面板。形身臟腑之外內者也。太陽之氣主面板。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疾起矣。宗氣者。陽明之所生。上出於喉以司呼吸。而行於四肢。故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少陽主骨。故樞折則骨節緩而不收也。陰陽離合論曰。太陽根起於至陰。名曰陰中之陽。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三陰三陽之氣。皆從陰而生。

自下而上。故當窮其本也。玉師曰。三陽之氣。循經而出於氣街。上於面而走空竅。太陽精陽之氣。

上走於目而為睛。少陽之彆氣。走於耳而為聽。陽明之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目之開闔。耳之聽聞。鼻之呼吸。是三陽之氣。上走於空竅。而為開闔樞也。宗氣者。陽明之所生。上出於肺。

以司呼吸。頏顙者。鼻之內竅。通於喉嚨。故頏顙不開。則洞涕不收。是陽明之氣。上出於鼻而為臭。

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

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闔折則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通。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通。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太倉者。舌本也。脾為倉廩之官。其脈連舌本。散舌下。使之迎糧。故結於舌本。名曰太倉。

廉泉。任脈穴。在喉上四寸中央。任脈發原於腎。故結於腎之廉泉。衛氣篇曰。厥陰標為背俞。

是玉英當在背俞之間。絡於膻中者。肝脈貫膈也。脾為倉廩之居。故開折則氣不足而為膈洞。膈者。

上不開而不受納。洞者。下關折而飧洩也。厥陰為兩陰交盡。陰盡而一陰始生。故闔折則生氣絕而喜悲。一陽之氣發於腎臟。志不舒故喜悲也。少陰主脈。故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蓋有餘者。邪結之有餘。不足者。正氣之不足。通其正氣。則結自解矣。按九針篇。缺盆之中任脈也。頸中央之脈。督脈也。腋內動脈。手太陰也。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