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這些攤派和集資的起因來源和基層政權組織在這些工作上的做法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帶來的影響。

這篇命題最初並非是綜合科這邊提出來的,而是一個土記者帶著他們老家的親戚找來地委信訪辦反映問題,信訪辦的人也就簡單做了登記就把他們打發走,引起了那位土記者的極大不滿,於是在那裡吵了起來,陸為民正好從那裡走過,也不知道那位記者怎麼就知曉了陸為民是夏力行秘書,跑上來一定要讓陸為民評個理,這種情況下陸為民也不好一走了之,只好坐下來把這位記者和他的親戚接待下來,花了兩三個小時才算把情況弄清楚。

在瞭解了現在農村基層為了修路修溝而採取各種手段進行強行攤派錢物以及義務工情況相當普遍,而且也引起了不少事情這個情況後,陸為民突然覺得這應該是一個相當好的話題。

如今本來農業稅和統提款對於農村農民來說就相當沉重,在加上地方上一方面為了迎合上級要求,一方面也是為了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就開始不斷增加攤派和集資來完成鄉村機耕道的改造,這也激起了本來就為種糧食賺不到錢甚至虧本的農民極大不滿,此起彼伏的拒交事件層出不窮,還真有點解放前抗捐抗稅的架勢,這也成為地方基層上幹群關係緊張的一個關鍵因素。

於是陸為民就把這個現象作為《豐州社情》的創刊號一號題材來做,而調查執筆人也就由科裡的老筆桿子董如順以及那個土記者和到科裡實習的大學生小蒲組成採訪調查小組來負責。

第三卷 莫道君行早 第四十七節 創刊號

沒想到這個土記者還真有些能耐,加上人熟地熟,居然在幾個縣都有一些知曉情況的熟人,三五兩下穿州過縣,就把幾個縣的情況摸了一個大概,董如順倒不敢輕忽,又帶著兩人親自下去摸點了解情況,打著為基層政府反映問題的幌子,就這麼吆喝著欺瞞哄騙的把這份調查材料給拿了下來,精煉提純之後,送到陸為民這裡在經過一番加工潤色,之後也就成了《豐州社情》創刊號的頭版。

不過陸為民也知道這種方式可一不可再,在下邊基層政府還不清楚這本《豐州社情》的威力時,他們還不太在意,但是一旦發現這本內刊甚至可能會對他們的烏紗帽產生極大的殺傷力時,他們可能就要防火防盜防記者了。

雖然陸為民不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所有責任都在基層政府,但是一些基層政府幹部素質偏低,不會做新時期的群眾工作,理解上邊政策不透徹,執行政策能力低下,導致各種矛盾頻發也是事實,他希望《豐州社情》能成為一本真正客觀反映基層存在各種問題的事實,而不是責怪於某一方,只對具體情況做出調查分析,至於說該怎麼來解決處理問題,那不是《豐州社情》的責任。

陸為民把這本創刊號的《豐州社情》仔細通讀了一遍,其實這本內刊內容並不多,只有三篇文章,總共也不過一萬多字。

除了上面那每一篇外,另外兩篇中一篇是針對古慶北部山區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的成因和分析,還有一篇則是談雙峰縣露天電影隊現狀,古慶山區煤礦安全事故頻發成因這一篇是張建春親自執筆寫的,而雙峰下的露天電影隊現狀則是陸為民親自到雙峰去花了兩個半天進行調查摸底,甚至還抽了一個晚上與電影隊一起到鄉村放映,感受現實狀況,也傾聽了電影隊負責人和當地基層政府幹部對這支電影隊的態度和看法。

“我看可以了,走吧,建春,我們先把這本樣本送給秘書長審閱一下。如果沒有什麼問題,就可以交付印刷,印數控制一下,不要擴大,寧縮勿擴,避免引起太大反響,我的想法是這第一期創刊號,就只引三十冊,主要是滿足地委行署和人大、政協工委副廳級以上幹部,至於說日後是不是擴大規模覆蓋到處級或者副處級幹部,這要看秘書長向夏書記彙報之後研究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