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能站在一個窮子的角度去打工。沒有幾個人會迴光返照說,哦,原來我的心也不可思議,沒幾個人知道這個道理。大家就是一窩蜂地追求三寶的加持力,就這樣子而已。所以這個《法華經》就是無量的國土當中是很難遇到,也很難去學習的。就讚歎法門的殊勝,希有難得。

這是一個簡單的讚歎。

癸二、約喻廣嘆 分二:子一、不與珠喻;子二、與珠喻

子一、不與珠喻 分二:醜一、立喻;醜二、合法

這以下,約譬喻來廣泛地讚歎。這地方兩段。第一段,不與珠喻,就是轉輪聖王是不會把他尊貴的摩尼寶珠賜給他的手下的。

醜一、立喻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 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這地方佛陀講一個譬喻,比方說具有強大威德力的轉輪聖王。轉輪聖王的出世,一定是大家修學十善業,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時候出世,所以他是人世間最大的國王,具足七寶千子,統領四天下。就是人世間,諸天不說,人世間福報最大的。

轉輪聖王出世,他有一個使命感。他是一個大國王,他要怎麼樣?統一天下。所以要“降伏諸國”。當然這當中有些人會順從,有些人會抗拒,這其中有些小王。這個“小王”,蕅益大師解釋就是山林裡面的盜賊,這比喻我們的見思煩惱。佛陀要統一我們的生命的時候,這個見思煩惱不答應。那怎麼辦呢?“轉輪聖王起種種兵。”這個時候,轉輪聖王就帶領著三乘的修行者,去討伐我們的見思煩惱。

討伐的過程當中,就成功了,大家有戰功了。這個轉輪聖王心生歡喜,就怎麼樣呢?開始隨功論賞。怎麼個賞法呢?或賞田宅。這個“田”就表示禪定,四禪八定,就讓我們能夠安穩;“宅”就是解脫了,不但安穩,又能夠解脫生死。這個“聚落”,這聚落比田宅更大,就是初果、二果。“城邑”又比聚落更大,就是三果、四果。就成就了出世的道果。這個是主要的功德。

以下是兼帶的功德。或與珍貴的衣服,這個“衣服”就是慚愧、忍辱的善法。你在修習四諦、十二因緣的時候,你的內心也會比較調柔,具有慚愧、忍辱等等善法。“嚴身之具”,有一些瓔珞項珠,就是一些助道的功德。比方說,你不但修四諦十二因緣,你也偶爾佈施。佈施有福報,持戒有尊貴,忍辱有莊嚴,所以還有一些其他的個人的這些莊嚴的瓔珞項鍊嚴身之具。或者種種的珍寶,比方說“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七寶,這個是指三十七道品。或者賞賜“象、馬、車乘”,這個是三乘的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或者賞賜“奴婢、人民”,“奴婢”就是神通,“人民”就是人天福報。

總而言之,當我們修學三乘法的時候,佛陀賞賜了人天的安樂、出世的解脫。但是有一個東西是不能賞賜的,就是轉輪聖王這個髮髻當中的一個明珠。我們解釋一下。轉輪聖王有七寶,對不對?而最珍貴的就是這個摩尼寶珠,它是掛在他的頭髮上。這個摩尼寶珠有兩種功德:第一個,放大光明,破除黑暗。這個轉輪聖王在他所治理的國土,他只要一出去,他那個光明,就沒有什麼黑夜、白天的差別了,所有的黑暗一遇到這個摩尼寶珠,就消除掉,就跟白天一樣。所以轉輪聖王所到之處都是白天,就是因為這個摩尼寶珠的光明。第二個,這個光明消除災難,身心如意。比方說轉輪聖王他的某一個小國發生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