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隨情說,一個叫隨智說。智者大師說,一般的情況,佛陀看到你,像你今天遇到佛陀,佛陀發現你大乘善根不夠,你喜歡追求,就是蕅益大師說的,我們一般人追求近小之果。我們一般人修行就跟海豚一樣,海豚做了一個美好的表演,它馬上要主人賞賜它一條魚,一個食物。我們也是這樣子,我們追求近小之果,不求久遠之大道,就是沒有幾個人有遠大志向的。說,欸,我要開顯自性的功德,沒幾個!我們在修學佛法,我們要怎麼樣?馬上看到結果,就是這樣子,最好是今生就看到。我今生布施,欸,我怎麼現在還那麼貧窮?哪怕今生看不到,起碼來生看到。

那麼佛陀怎麼辦呢?佛陀也沒辦法,看到你這樣子急功好利,追求小果,佛陀怎麼樣?只能夠隨情說,隨著你的感情,先滿足你的需要吧。也就是我們在三界火宅當中,很多人就是——不要跟我講什麼真如本性,我趕快離開三界要緊。佛陀說,好,那沒關係,你修四諦十二因緣,你把你的內心完全放棄,完全投入到四諦法,我保證你得到涅盤。就是放棄心性,追求涅盤。但你不能怪佛陀不給你最好的東西,因為你就這種根性。你就這種根性而已,佛陀怎麼樣?“引導其心,令皆歡喜。”因為你就這種根性,後面會說,你聽了以後可能還毀謗,所以佛陀只能怎麼樣?“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只有一種情況佛陀隨智說,佛陀用他的智慧講出真實的功德出來,就是你善根準備好了,才會隨智說。所以佛陀所有的賞賜,他是最後才賞賜《法華經》的,是這一個情況。

子二、與珠喻 分二:醜一、立喻;醜二、合法

我們看子二的“與珠喻”。

前面是沒有賞賜摩尼寶珠,這以下是講什麼情況才賞賜摩尼寶珠。

醜一、立喻

先看譬喻。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 人,而今與之。

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這個轉輪聖王在統理三乘的弟子去打仗的時候,有一種人,“有大功者”,他是精進勇猛成就大功勞,就是這個成敗關鍵是他決定的。這個時候轉輪聖王心生歡喜,才把這個難信的摩尼寶珠(它長久跟隨這個轉輪聖王的),這個轉輪聖王把這個寶珠拿下來,才送給他。

所以這就說明了,那麼多人學佛,為什麼很多人,你看他學習一下就突飛猛進?因為他得到摩尼寶珠。諸位!你還是在窮子打工。你看有些人,你看他學佛,十年過去,二十年、三十年過去了,你看他沒什麼改變,沒什麼改變!他生命當中,他的本質都沒改變,他就是在無量的妄想當中多了一點資糧力,多了一點佈施的資糧、持戒的資糧,他這個顛倒妄想的本質都沒改變,因為他沒得到摩尼寶珠。就是,同樣地進入佛法的法性大海,的確每一個人得到的賞賜不一樣,但是這跟佛陀沒有關係。為什麼?因為你的根機就如此。你追求的是一個糖果,你追求的是一種近小之果,佛陀只能夠隨順你的心意,令你歡喜。只能這樣。但是有一種人他善根強,那佛陀——這個轉輪聖王給他摩尼寶珠。

醜二、合法

我們看合法。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 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

這個是佛教界裡面的特殊人物,就是得到大賞賜的。同樣學佛,但他收穫最大。我們看他是怎麼回事。

“如來亦復如是。”佛陀在三界中成就大法王以後,對於這種特殊根機的人,佛陀先用三乘的權法來教導他,幹什麼呢?跟五陰魔、煩惱魔、死魔作戰。首先我們修行面對的是我們的五蘊的果報,色、受、想、行、識,因為它躁動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