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干流特有的“幾”字形河道,使它所流經的河段氣溫的差異明顯。

“幾”字形頂端,河流冬季結冰早而春季解凍晚;“幾”字形低端的河段,冬季結冰晚而春季解凍早。

春末,黃河上游積雪融化,黃河在“幾”字的左側河段集聚了大量河水,在流經“幾”在頂端封凍河段,冰塊和河水一起流動,造成河水無法順利向下遊流淌而堵塞,從而導致黃河決堤。

帝乙十一年,發生了一次大範圍的黃河決堤災害。

決堤造成大商北部五十多個諸侯國受災,鬼方諸侯之長,也就是大商的三公之一的九侯,向大商申請救災。

但是大商自從帝乙即位以來,國力衰微、國庫空虛,沒有多餘的錢糧提供給鬼方的九侯。

九侯也無可奈何,只好任由災區人民自生自滅。

而災區難民唯一的去處,就是遠離故土,南下前往朝歌。

多達二十萬的災民湧向都城,給大商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這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饑民叩商”。

後世汙衊大商腐敗造成災民流離失所,卻不曾考慮黃河決堤的巨大危害。

都城也無法容納這麼多的災民,所以帝乙只好下令緊閉城門,並讓城北的城衛軍大統領建豐對災民進行驅趕。

二十萬災民圍城,一時民怨沸騰,朝堂之上愁雲密佈。

要知道,整個朝歌城的百姓,也僅有七萬餘人,連城衛軍、戍武衛、侍衛營全加上,也才十三萬人啊!

帝乙一籌莫展,早朝之上,環顧眾臣:“諸位卿家,如今災民眾多,如何應對?”

比干提議:“當務之急,需得開倉放糧,避免大批災民死亡。”

大王子子啟當即否定:“這可是二十萬人啊!開倉放糧的話,三個月就讓他們吃光了,然後呢?”

滿朝文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方案。

南仲將軍進言:“我這裡唯一可以保證的是,堅決保護王都安全!杜絕災民亂城。”

太宰商容沉思了很長時間,上前一步道:“大王,如今之計,唯有將他們分流到各個諸侯國,以分攤壓力。”

不能不說,商容的策略還是最切合實際的。

每個諸侯國分流五千人的話,四十個諸侯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帝乙像是抓住了什麼似的,趕緊吩咐:“太宰,這件事就由你全權處理,務必在三天以內見到成效!”

太宰卻是一個頭兩個大,心中抱怨:這,我能負責得了嗎?

分流災民,這又不是分錢,哪個諸侯國肯接收啊?

朝廷硬派,搞不好弄得矛盾激化。

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益交換,可是大商拿什麼東西和諸侯國交換呢?

就算要交換,我一個太宰,雖也是九卿之一,但這個我說了能算嗎?

“大王!倘若各諸侯國提出苛刻條件,臣下該如何應對?”

太宰趕緊說出自己的難處。

帝乙顯然已經不耐煩:“商容,你乃百官之首,這些事還要孤家來幫你想辦法嗎?”

商容啞口無言,痛恨自己幹嘛要提什麼建議呢,這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帝乙示意太監,太監隨即高呼:“有本啟奏,無本退朝!”

商容沒辦法,只好召齊內服官,分派此事。

商朝官職分內服和外服,內服可以簡單理解為文官,外服可以簡單理解為武將及諸侯。

按照帝乙大王的意思,商容起草國書,分發給朝歌周邊的近百個諸侯國,要求各諸侯國接收災民。

商朝時期諸侯國眾多,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可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