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的諸侯國至少有八百多個。

《史記》記載,西周伐商的總人數為四萬五千人,而西周就有一半人,也就是二萬多人。

八百諸侯合計只有二萬多人,難道除了西周,每個諸侯國只有幾十人?

所以八百諸侯會盟當然是《史記》的刻意抹黑,表明天下皆反的意思。

諸侯或是世襲,或是為大商建立功勳之人,豈會如此氾濫?

遍閱史書,能從文獻中找到的,商朝諸侯確有其名的,也僅僅有不足三十而已,當然有一些小的諸侯國沒有記載,但也絕對不會誇張到八百!

回過頭來說商容,在發出國書之後,接連幾日,都沒有收到迴音。

沒有迴音,其實就是迴音:不願意!

也有不少的諸侯國,迫於朝廷威壓,違心接收一千兩千的災民。

總人數也剛剛湊夠兩萬人,這裡可是還有二十萬人!

帝乙在朝堂上耐不住火氣:“這些諸侯,平日裡,孤王待他們不薄,關鍵時候都不肯為國分憂!”

有火氣,但也沒處發啊!

因為諸侯都不在跟前,你還能說,沒來的諸侯,都給我跪下!

又過了幾日,城外災民因飢寒交迫而死去的人數逐漸增多,迫於壓力,帝乙命建豐將軍設賑粥棚,賑濟災民。

到了第八日,一則徐城回訊讓滿朝文武為之一振。

徐城三王子,表示願為大王分憂,願意為國分憂,可以接收十萬災民!

子受明白,要成為強國,基礎是什麼?

是人啊!沒有人,怎能強大?

徐城一城百姓就有二十萬,而其他的六城,總人數還不足七萬,有著很大的缺口。

別說是十萬,二十萬全部接收,子受也毫無壓力!

帝乙龍懷大慰,擊案大笑:“不愧為我王族子嗣,此為諸王子之楷模!吾大商後繼有人了,有此子,可保我大商百年昌盛!”

太史官在一旁高呼:“帝乙十一年夏初,大王欲立子受為繼承人。”

大王金口玉言啊,滿朝的保守派目瞪口呆,無從辯駁。

帝乙一想,只是“欲立”,寫到史書裡面也沒啥,欲立就欲立吧。

從朝歌遷徙到徐城一帶,步行需要一個月,子受提出,朝廷需要將人送到徐城。

這也需要不少的糧食,但也沒別的辦法,總不能讓徐城送糧來吧?

建豐的城衛軍奉王命,全程護送百姓到徐城。

而在商容的一番運作之下,威逼加利誘,各諸侯國又消化了三四萬災民。

圍在朝歌城外的災民總數僅有五萬。

而這五萬人,一直在城外靠朝廷施粥度日,硬是熬了兩個月!

進入夏季,很多的災民開始返回鬼方故土。

帝乙勒令九侯妥善安置好災民返鄉的工作,這場“災民叩商”的危難才正式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