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對此,趙武也沒深究,他遺憾的嘆了口氣:“我本來打算將盟誓臺修建在郢都城下,讓楚國人永遠記住“城下之盟”的教訓,既然宋國這麼說,那麼就便宜了楚國人,不甘心啊!”
向戎微微一笑:“豈敢耽誤元帥的計劃,在我看來,“城下之盟”完全可以先一步達成,而後雙方在盟誓臺鄭重立約,如此一來,什麼也不妨礙了。”向戎邊說,邊把目光轉向了子產,他的目光當中充滿祈求,子產領會了他的意思,上前解釋:“執政,按楚國現在的情況,楚王是不可能出城與我聯軍簽署城下之盟的,畢竟他是一國國君,不可能與一位卿大夫簽訂條約。
一般來說,盟約的達成分三個步驟,首先要雙方大夫商談盟約細節,等到細節談好了,由雙方的卿正式簽署盟誓,而後盟誓的卿各自帶盟約回國,求得本國國君的認可。最後,再由雙方各自派出自己的正卿,前往對方國都確認盟約的效果,這叫“蒞盟” ……”
第二百六十三章 且讓我跳舞吧
趙武聽完這段介紹,驚訝了,這不是現代外交禮儀嗎?兩國大臣簽署外交條約,而後各自回國求得自己的議會,以及國君的許可,等國君(總統)簽署條約後,再派出外交特使,向對方正式遞交“國書”……
趙武彷彿記得,人們都說這套外交禮儀是西方的外交禮儀,而滿清時代,大清國的外交禮儀是:扣押對方進行外交談判的使者,屠殺外交隨行人員,毆打併監禁使者,以此示威……怎麼遠在春秋時代,中國人就實行了這套標準外交禮儀?如果,此時的西方世界也在使用與周王國相同的外交禮儀的話,那麼這套外交禮儀是誰發明的?以至於整個地球各個民族,在資訊交流不暢通的遠古時代,不約而同的採用了這份禮儀。
子產繼續補充著,他著名的博學,本是鬼學始祖,他一手創立的鬼學、靈魂學淵源博大,曾經依靠這套學問,訓得晉國上下敬仰之心滔滔不絕,如今,他又找到了當初的感覺。
趙武滿頭冷汗,趕緊衝中行吳點頭,打岔說:“既然這樣,“城下之盟”就在我們的軍營簽訂,也不需在軍營裡修建專門的盟誓臺了。但我要你給楚國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留下一件宏大的,即使楚國人如何發揮想象力,也想象不出它如何建造出來的建築,讓他們仰望這座建築,深深的對我晉國的創造力感到恐懼,從此再也生不出抵抗的心理。”
中行吳皺著眉頭,拱手回答:“元帥的要求有點難度,建造這樣一座宏大建築花費很多,我晉國千里迢迢來攻擊楚國,可不是想把戰爭收穫都堆砌在郢都城下,白白便宜了楚國人,所以,臣下懇請元帥撤回這個命令。”
趙武一擺手:“其實,一直以來我們就在為這項建築做準備。金頂亭以及金頂亭附近的碼頭就是我選定的地址,我要求你在江邊修一道巨大而巍峨的防波堤,以及深入江心的裝卸碼頭。而後,去郢都附近砍伐巨大的樹木,在碼頭附近設立大型造船廠。我有一個設想,打算修建一座巨大的塔吊,作為造船廠的附屬裝置。這座塔吊要有十餘人高,塔吊的兩個支柱應該是巨大的雕像,雕像中空,便於人們對塔吊進行維護。
這樣一來,我們修建的設施對自己也有用。江邊建立的造船廠要儘量修建足夠大的戰船。等到談判結束,這些戰船將用來裝載我們的戰利品,以及隨行計程車兵。我打算撤軍的時候,把軍營裡的一切全部打包帶走,不給楚國人留下一片房瓦,唯留下那個規模巨大的塔吊,讓楚國人仰望它的巨大吧!你覺得我這個主意怎麼樣?”
中行吳砸巴了一下嘴:“如果是這樣,修建塔吊的時候,還可以儘量偷工減料,比如我們可以用鋼樑搭建起巨大的架子,而後外面用薄薄的木板雕塑,再一塊一塊拼接起來,糊在塔吊外層,裝裝樣子就行了。最好這塔吊做的足夠豆腐渣,等我們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