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兮則聯絡各方文人,廣發邀請函。

然而,臨近論辯會,麻煩接踵而至。先是傳來訊息,有人暗中收買了部分文人,意圖在論辯會上攪局,讓《墨韻千秋》出醜。接著,負責運送重要資料的馬車在途中遭遇劫匪,書稿樣本和關鍵文獻被劫走,眾人頓時心急如焚。

蘇御強壓心頭怒火,冷靜分析:“當務之急,是找回資料,穩住局面。我帶幾個人去追劫匪,陸文、唐寅,你們重新準備備用資料,以防萬一。林婉兮,你繼續與各方溝通,確保論辯會如期舉行。”

分工已定,蘇御帶著身手矯健的家丁,沿著劫匪逃竄方向追去。山路崎嶇,荊棘叢生,他們馬不停蹄,終於在一處山谷發現劫匪蹤跡。一番激烈搏鬥後,成功奪回資料,但蘇御也受了輕傷。

另一邊,陸文和唐寅爭分奪秒,重新整理備用資料,熬了幾個通宵,眼睛佈滿血絲。林婉兮四處奔走,安撫受邀文人,解釋變故,憑藉真誠贏得了大多數人的理解與支援。

論辯會當日,京城文壇、商界、政界人士齊聚一堂,熱鬧非凡。蘇御雖帶傷登臺,卻依舊慷慨陳詞,講述《墨韻千秋》創作歷程與文化價值;陸文旁徵博引,解答歷史疑問;唐寅現場揮毫,以書畫詮釋書中意境。臺下觀眾聽得入神,掌聲雷動。

會後,《墨韻千秋》聲名遠揚,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但眾人未被勝利衝昏頭腦,蘇御再次召集:“此次雖獲成功,可前路漫漫,咱們要以更嚴謹態度雕琢內容,用更巧妙方式推廣傳播。雖亂世艱難,可咱們手中筆、心中智,定能讓《墨韻千秋》照亮華夏,演繹華夏文明的傳奇,傳承文化之火不熄。”言罷,他握拳舉起,似宣誓般。

眾人起身,目光交匯,燃起鬥志。他們深知,前路或荊棘叢生,可過往已賦予他們披荊斬棘的勇氣與智慧。收拾行囊,再度啟程,為文化傳承的使命,向著未知卻充滿希望的遠方奮勇前行,堅信終能在歷史長河中刻下屬於《墨韻千秋》的不朽篇章。

就在眾人準備再度踏上征程時,又有一位不速之客到訪。此人自稱是朝廷禮部的官員,聽聞《墨韻千秋》影響力日盛,特來傳達朝廷旨意。原來,朝廷有意將此書列為官方推薦讀物,在全國學府推廣,以正學風,振文化。但同時,也要求眾人對書稿進行進一步稽核,確保毫無差錯,符合正統規範。

這一訊息讓眾人喜憂參半。喜的是,若能得到朝廷支援,書籍傳播將如虎添翼;憂的是,朝廷審查嚴苛,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蘇御沉思片刻,向眾人說道:“這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既要抓住機會,讓《墨韻千秋》惠及更多學子,又要嚴謹對待審查,確保不失本色。”

於是,眾人再次投入忙碌。一方面,他們依據朝廷要求,重新核對古籍出處、史實細節,逐字逐句打磨書稿;另一方面,與禮部官員頻繁溝通,瞭解審查標準,爭取理解與支援。

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一個小插曲。一位年輕的史官對書稿中的某個歷史觀點提出質疑,認為與官方史書記錄不符。眾人不敢大意,重新查閱大量資料,發現是由於所參考古籍版本不同導致差異。他們向史官詳細解釋,並提供了原始古籍作為證據,最終化解了誤會。

經過數月努力,書稿順利透過審查。朝廷下旨,在全國學府推廣《墨韻千秋》,並給予一定資金支援用於後續修訂與傳播。眾人欣喜若狂,多年心血終於得到官方認可,文化傳承之路愈發寬廣。

此後,他們並未滿足於此。蘇御提議,在各地學府設立《墨韻千秋》研讀社,鼓勵學子深入研究探討,傳承書中文化精髓;唐寅則希望舉辦巡迴書畫展,以書畫形式展現書中意境,吸引更多民眾關注;林婉兮還計劃編寫配套的通俗讀物,讓文化知識更易於大眾接受。

隨著這些計劃逐步實施,《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