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抽一口煙,繼續道,“軍事這一塊,咱可不想重蹈宋朝重文輕武的覆轍,所以才弄出藩王制度來收兵權。”

“一開始,分封藩王,讓他們掌有一定兵權,拱衛邊疆,實則是將原先分散在各方勢力手中的兵權,逐漸集中到自家人手裡,便於掌控。”

“等局勢穩定些,就打算由標兒來逐步削弱藩王勢力,把兵權徹底收歸中央,這樣就能防止出現像八王之亂那樣的禍事,保證內部安穩。”

“在對外方面,咱也沒含糊,南征北戰,把周邊那些不安分的勢力都給收拾了。”

“不管是北方的遊牧部落,還是南方的割據勢力,只要敢挑釁大明威嚴,威脅邊境安寧,咱就出兵征討。”

“雖說打仗勞民傷財,耗費巨大,但只有把這些外部隱患都解決了,國家才能安心發展。”

李奧聽著朱元璋滔滔不絕地自誇,不禁有些愣神,哪知還沒完。

“只有外部安穩,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咱們大明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才有繁榮發展的基礎。

“還有這朝堂,咱也花了不少心思整治。”

“廢除丞相制度,加強皇權,讓政令能更順暢地傳達和執行。”

“咱還關注老百姓的生活保障,設立了不少社會福利措施。”

“像救濟孤寡老人、給受災百姓發放糧食衣物這些,讓百姓能感受到朝廷的關懷,日子過得踏實。”

“這些都是咱攢家底的手段吶。”

朱標在一旁微笑著點頭:“父皇這些年的心血,兒臣都看在眼裡。”

“正是因為父皇的高瞻遠矚,才有瞭如今大明的根基。”

李奧注視著一臉自豪的朱元璋,由衷感慨道:“我只能好傢伙,現代不少人總是片面地評價你重農抑商,還說你滿腦子小農思想,但他們完全忽略了大明所處的時代背景。”

“農業就是國家的根基,只有讓老百姓吃飽穿暖,國家才能安定。”

“你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哪一項不是為了穩固這個根基?”

“所做的一切,都是從大明的實際出發,為後世子孫攢下這份厚實的家底。”

朱元璋目光堅定,望向遠方:“咱這一輩子,就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他微微皺眉,神情有些凝重,“若不是親自在現代學習見識了一番,對於大明的改革,咱是完全不敢去嘗試的。”

“畢竟古往今來的歷史,都未曾有過可借鑑的經驗。”

朱標微微頷首,眼中滿是理解與敬重,“父皇,兒臣明白改革乃大勢所趨,不可阻擋,也深知六百多年後的世界指明瞭正確的發展方向。”

“但咱們大明初立,根基尚淺,民心雖向卻未完全穩固。”

“朝堂之上,舊臣們習慣了舊制,民間百姓也剛從戰亂中緩過神,渴望安穩度日。”

“貿然改革,很容易引發動盪。”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僅現有的那些勳貴和世家大族,在舊體制下已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利益網。”

“一旦改革必定觸動他們的利益,他們定會聯合起來抵制,朝堂恐生大亂,政令難以推行。”

“民間百姓若對新政策不理解、不適應,也可能引發地方騷亂,危及社會安定。”

“而且,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當前大明百廢待興,財政緊張,若資源分配不當,民生和國防建設都會受到影響。”

朱標看向李奧,神色誠懇且帶著幾分期待:“小李,這其中的艱難險阻你也聽到了。”

“如今,要想推動大明改革,平穩度過這艱難時期,著實需要藉助現代的力量。”

“我們需要你不斷從現代往大明運送大量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