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發現那塊放在自己身邊的玉佩和幾封信時已經太晚了,當看見嶽千煦從不離身視若珍寶的玉佩居然出現在自己身邊,禾徸渠都無需去看嶽千煦留下的絕筆信,忙不迭地追出去卻早就找不到他的身影了。

禾徸渠在戰前被臨時提為統領接任了嶽千煦的位置,可是在那場仗之後,禾徸渠就帶著玉佩和絕筆信離開了軍隊。

禾徸渠行走江湖既是為了返鄉,也是為了將嶽千煦留下的玉佩和信件送回給他心心念念之人,禾徸渠看過了嶽千煦留給自己的信才知道,原來這個更像是讀書人的男子平日裡吹噓的未過門媳婦竟是真的,原來在千里之外真的有一個已經提了親的青梅竹馬在等他回去,原來他真的是飽讀詩書幾乎就要為官治政的讀書人,可是他為何要跨越這麼遙遠的距離來送死啊?

禾徸渠始終想不明白,卻下定了決心一定要親自將嶽千煦留下來的東西交給他死前還在唸著的人,那封信很厚,禾徸渠小心珍藏著從未觸碰火漆泥印,他知道那封信裡一定寫了許多話,可是禾徸渠一點都不願意看上一眼,他只是一直在想,為什麼明明可以活下來的人卻非要為了大義和戰爭就那樣死了呢?

荀念竹從禾徸渠接過了那封始終好好珍藏著的厚重信件,她手指輕顫將火漆泥封撕開,然後將字跡熟悉的信紙捧在手中,只是看來那封信上的第一行字句她就泣不成聲,嶽千煦寫的一手好看的草書,卻在這封信上將字句段落都規規矩矩地以正楷書就,筆墨深淺不一,看得出這封包含了十幾張信紙的書信應該是在歷經了一段時日才慢慢寫成的。

嶽千煦落筆時好似已經預見到了自己的結局,又或者說這封信的存在就是為了他的結局,他寫道:“念竹,見字如晤,若你能看到這封信,我或許便是回不來了,對不起。”

小時候的嶽千煦第一次遇見荀念竹,還是一個雜役之子小心翼翼打量著富貴人家的小姐,嶽千煦從小便聰慧機敏,跟著父親來到荀家做幫工的時候,偷聽過幾次荀傢俬塾先生的說文解字就能將看過的詩句都牢牢記住,後來被路過的荀踽發現了這個雖然出身不好卻一直嚮往書籍道理的孩子,本就更像是一個儒士的荀踽就答應嶽千煦只要每次來能夠幫著自己打掃書房都可以作為荀念竹和荀修仁的伴讀一起進入私塾。

嶽千煦也沒有辜負荀踽的厚待,打掃書房的孩子會藉此機會請荀踽答應自己可以多翻一翻書籍,然後恭恭敬敬地放回原位,跟著荀念竹和荀修仁去往私塾的時候會幫著照顧年幼調皮的荀修仁,也會睜著那雙清澈眼眸將私塾先生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後來已是少年的嶽千煦又跟著荀修仁一起拜師修習武藝,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名列前茅有了秀才功名。

荀踽也願意帶著少年走一走荀家的產業,嶽千煦幾乎是貪婪地攫取著所有的學問道理,更重情重義,竭盡全力地報答荀踽的知遇之恩,年紀輕輕便能夠在幕後幫著荀踽將許多產業打理的井井有條,於是後來門不當戶不對卻兩情相悅的嶽千煦和荀念竹成功提親,哪怕是荀家族人都沒誰多說幾句閒話的,所有人都看得出來那個驚才絕豔的少年今後的成就一定不可小覷,沒準能夠帶著荀家一同更上一層樓。

可是後來聽聞了綽行脈和桑嶺脈邊界摩擦不斷的戰爭之後,嶽千煦居然毅然決然拋下了似錦前程奔赴綽行脈邊界入伍參軍,後來許多人都多有猜測,是不是因為嶽千煦祖宅故鄉就在那飽受戰爭所累的綽行脈邊界的緣故?還是因為嶽千煦想要依靠戰功在松瓶國朝廷上平步青雲?

對於道德谷上山下的三個山谷來說,雖然每一道脈之間都各有家國割據,可是大體上還是將所在一脈視作祖地,所以如果在綽行脈和桑嶺脈的戰爭中能夠脫穎而出,嶽千煦不僅有機會成為松瓶國駐守綽行脈邊界處的實權武將,還能在綽行脈各大國家之間都積攢下一股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