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韻千秋》門生們新稿初成,在文化圈激起千層浪,可他們並未沉浸於初步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深知作品離真正的經典尚有距離。於是,一場曠日持久、深入細緻的研討打磨之旅開啟,他們數番研討、反覆推敲,力求精益求精,臻於完美,讓這部承載著華夏文化傳承重任的新作經得起時間考驗。

創作堂內,氣氛凝重而熱烈,門生們圍坐一圈,桌上堆滿新稿副本、各類古籍資料、讀書筆記以及密密麻麻寫滿批註的手稿。他們深知,這不僅是一場文字的雕琢,更是對文化傳承的莊重宣誓。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眾人專注的面龐上,映照出他們對文化的赤誠之心。

初次研討聚焦於歷史細節的精準性。負責歷史挖掘的李逸塵率先發言,他將新稿中涉及初代守護者的時間線、地點、人物關係等關鍵資訊羅列於黑板,結合古籍原文逐句比對。他身著一襲青衫,手持書卷,神情嚴肅,指出文中提及初代守護者藏典時的那場戰役,原記載敵軍主力來自北方草原部落,可新稿中對敵軍作戰風格、兵種配置描述簡略,易使讀者混淆。

為還原歷史真實,李逸塵查閱數十本同期軍事典籍,從草原部落的騎射戰術、馬匹飼養對作戰半徑的影響,到其部落聯盟的指揮體系,都進行詳細闡釋。那些典籍紙張泛黃,散發著歷史的氣息,每一頁都承載著古人的智慧與記憶。他建議作者據此細化描述,讓讀者仿若置身烽火硝煙的戰場,清晰洞察初代守護者面臨的絕境。他舉例道,草原部落的騎兵擅長長途奔襲,機動性極強,常以扇形陣列衝擊敵軍防線,所到之處,塵土飛揚,喊殺聲震天。他們的戰馬經過特殊培育,耐力超群,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大範圍迂迴包抄。而指揮體系上,以部落酋長為核心,各級將領分工明確,透過號角、旗幟等訊號傳遞指令,作戰效率頗高。新稿若能融入這些細節,戰役場景將更加逼真,初代守護者的英勇與智慧也能得以凸顯。

擅長文學創作的蘇婉兒緊接著提出情節連貫性問題。她以小說章節為例,剖析章節間過渡生硬之處,如主角從山洞藏典後的心理轉變,到下山投身抗敵義軍,中間缺乏足夠鋪墊,致使人物行為動機略顯突兀。蘇婉兒身著淡雅羅裙,眼神靈動,分享自己重寫的片段,透過增加主角在山洞內對家國命運的沉思、偶遇難民聽聞慘狀後的悲憤等情節,層層遞進,自然引出其下山抉擇,讓人物弧光更加閃耀,故事發展水到渠成。

她娓娓道來:“主角在山洞中,望著搖曳的燭火,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家鄉被敵軍踐踏的慘景,百姓流離失所,哭聲震天。此時,洞外傳來難民的哀求聲,他們訴說著親人離散、食不果腹的苦難。這些聲音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著主角的心。在這樣的觸動下,主角心中燃起熊熊怒火,毅然決定下山,加入抗敵義軍,為保衛家園、守護文化而戰。”這般細膩的描寫,讓人物的轉變合情合理,也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

對文字美感有獨特見解的錢韻詩,則把目光投向詞句雕琢。她翻開新稿,逐段朗讀,指出散文中部分語句過於直白,缺乏韻味。像描述春日山林景色,“春天來了,山上的樹綠了,花開了”,平淡無奇。錢韻詩引用古詩詞中寫春景的經典,如“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啟發作者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將春景寫活。

她站起身來,踱步窗邊,望著窗外的庭院,深情吟誦著詩句,而後轉身,目光堅定地說:“我們的文字應如詩如畫,方能承載華夏文化之美。”經她潤色,“春潮湧起,山林仿若被大自然揮毫潑墨,綠意肆意流淌,繁花似錦,馥郁芬芳似要將空氣點燃,沉醉了每一寸時光”,文字瞬間靈動,意境全出。那原本單調的山林,在她的筆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畫卷,讀者仿若能嗅到花香,感受到春日的蓬勃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