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研討深入,門生們拓展到作品的時代共鳴挖掘。關注社會思潮的趙軒宇帶來外界反饋,他收集網路評論、讀者來信,發現當代年輕人對作品中先輩守護文化的堅韌精神雖欽佩,但覺得與當下生活有距離感。趙軒宇一襲白衣,風度翩翩,為解決此問題,他提議在後續章節設定現代故事線,以大學生文化保護志願者團隊為原型,講述他們在數字化時代,運用新技術保護古籍、傳承文化,面臨資金短缺、輿論誤解等困境,卻勇往直前,與初代守護者遙相呼應,讓古老傳承在現代找到新土壤,引發跨時空共情。

他詳細闡述道:“如今,在大學校園裡,有這樣一群熱血青年,他們自發組建團隊,利用數字化技術掃描、修復古籍。然而,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資金匱乏,使得他們不得不四處奔走拉贊助,遭受無數冷眼;輿論誤解,有人質疑他們的動機不純,認為這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但他們沒有放棄,就像初代守護者一樣,為了文化傳承,咬緊牙關,砥礪前行。透過展現他們的故事,能讓年輕人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不分時代,先輩的精神在當下依舊熠熠生輝。”

每番研討後,便是緊鑼密鼓的修改。作者們依據同窗建議,閉關苦思,字斟句酌。創作堂後的小院裡,時常可見他們踱步沉思的身影,或蹙眉凝思,或恍然大悟後匆匆返回屋內奮筆疾書。數週過去,新稿再聚,開啟新一輪“找茬”。

這次,從整體架構合理性到標點符號規範,無一放過。有人發現長篇論述段落易使讀者疲倦,建議拆分成小段,佐以案例,增強可讀性;還有人對標點較真,指出對話中標點錯用,影響人物語氣表達,需嚴格遵循語法規範。比如,一句簡單的“你吃飯了嗎”,若加上不同標點,“你吃飯了嗎?”是常規詢問,“你吃飯了嗎!”則帶有驚訝或急切之意,標點的準確使用能讓人物情感更加飽滿。

如此迴圈往復,歷經數月,新稿在反覆錘鍊下脫胎換骨。從開篇引人入勝的歷史懸念,到中篇跌宕起伏的人物成長,再到結尾引發深思的古今呼應,邏輯嚴密、文字優美、情感真摯,臻於完美。當最終定稿呈現在眾人眼前,那厚重的質感、閃耀的文化光芒,令每一位門生動容。他們知道,這部作品承載著先輩期望、凝聚團隊心血,必將成為《墨韻千秋》傳承新里程碑,在華夏文化長河熠熠生輝,激勵後人續寫輝煌。

作品付梓後,學界高度讚譽,稱其“為文化傳承類作品樹立標杆”;普通讀者手不釋卷,在社交平臺自發安利,掀起閱讀熱潮。博物館、文化館邀請門生舉辦專題展覽,透過手稿、畫作、多媒體演示,展現創作歷程,讓觀眾直觀感受精益求精的文化匠心。學校更是將其列為必讀書目,組織徵文比賽、研讀社團,培養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墨韻千秋》門生們用行動詮釋,只有數番研討、反覆推敲,才能讓文化傳承之作從優秀走向卓越,讓華夏文化基因代代相傳,永不磨滅。此後,他們並未停下腳步,繼續深入研究《墨韻千秋》,探尋更多可挖掘的文化寶藏,準備開啟新的創作征程,向著更高的文化巔峰攀登,讓華夏文化的光芒在世界舞臺上愈發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