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北伐的目的,一是滅掉鮮虞國,二是為了獲得人口,所以此次攻城之前,英雄。進行的是勸降和武力威懾。

現在新軍有一萬多人,對於攻打一座城池來說,壓力並不大,所以便在四個城門上各堆了2000人。剩餘的人,則去周圍打各小聚集點的打草谷了。

新軍在每個城門口都架上了兩個金蟾,一共八個。這玩意的瘮人之處,在去年冬天,進攻鼓國時,這些白狄們就已經見識過了。

如此駭人的玩意兒,又經過一年多的以訛傳訛,使鮮虞國的人對其無比恐懼。新軍要的就是他們對這東西的害怕。

新軍們這次還有了新的裝備,三弓床弩,這弩是裝在戰車上的,作戰目的之一是超遠距離狙殺敵人,另一個便是向城內散發傳單。

三弓弩的射程六至八百米以上,最多可一次發七支箭,現在單發一根箭,上面掛著一個小竹筒,裡面就是勸降的書信。

八個金蟾發射一輪炮彈,然後便發射一輪強弩,箭上的勸降書信,明確的告訴守城之人:若是至明日正午,不開門投降,便用驚天雷轟平著東桓城。

這金蟾發射的炮彈的威力,傳說歸傳說,只有眼見為實。炮彈落入城牆周圍,有被炸死的鮮虞兵,也有沒傷著但被震聾的人。稍遠一些的,即便沒傷著,也有因此而失智變瘋了的人。

要知道,一枚炮彈裡面,可裝了足足的六七斤的火藥呢。

果不其然,在第二日一早,東垣城便城門洞開,邑大夫率眾投降。

當然,在投降之前,城裡也經歷了一場血戰。一些不降派,約有百十人被欲投降的人給殺掉了,而後才有的獻城投降。

就這樣,在威逼之下,僅用了三四天的時間,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第一座城池。

再稍稍肅整下週邊的小聚落,新軍主力便直接北上,包圍了鮮虞國的都城新市(今正定)。

新市就是另一世界的正定,這裡就是鮮虞國的都城。

在都城新市,其常駐人口應在兩萬人左右。但得到新軍包圍東桓的訊息之後,周邊聚落的人全都湧進了都城,使這裡面的人數一度達到了三萬五千左右。

基本上鮮虞國半數的人口,全都聚集在都城新市中。若是將這新市拿下,這鮮虞國基本上也算亡了。

有了軍師蹇叔的輔佐,新軍還是按照先前勸降東桓城的方法。只不過每個城門處變成了四個金蟾,共20個金蟾面向著都城新市的大門。

而此次的威懾也不同於先前,在經過了五日的常規勸降之後,從第六日開始,射入城中的巨箭更改了勸降書。

勸降書上的資訊是這樣的:今日發80驚天雷;明日發400驚天雷,10枚酸腐天火;若仍未降,後日發3000驚天雷,100枚酸腐天火!若仍不降,第四日發1000枚酸腐天火,可使城內生靈無一可活命!!!降者可執白旗免死!

新軍說到做到,第二日,真的向城內射出了400枚炮彈。並於天黑前,在西北角投入10個硫磺火球。

在第三日,在一個時辰之內,便向城內放了400多炮。而此時,鮮虞國人再也堅持不住了。

東門、兩南門處,開啟城門,有人手持白旗向新軍投降。西門、北門處,則是以重兵強行突圍。

投降是預料中的,突圍也是預料中的,但是沒想到會同時發生。

好的是,新軍提前做好了預案,在每個城門處都有2000新軍隨時待命,但又在東北,西北和西南角各有1000騎兵,隨時調動。為什麼東南角沒有?因為那裡是下風向,而且新軍也沒有多餘的兵了。

而且為了防範鮮虞兵突圍,新軍特意在南門和北門處挖了壕溝,以阻止他們突圍。

但現在的情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