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不行,不行,要唱讓我們老三唱吧。”三爺馬崑山在眾人熱切要求之下,大大方方,直工直令地唱了一段《摘纓會》。開始大家都抱著玩的心態,誰也沒把這位馬三爺當回事,可不唱不知道,一唱嚇一跳。“好!”幾位專業的角兒們和眾票友齊聲喝彩,“這馬家門真是藏龍臥虎啊!崑山,你都能下海了!”“您別逗了,我這兩下子都是跟您學的。”沒過幾日,眾票友總攛掇馬崑山唱,他也不推辭,一來二去,馬崑山會的戲就露了不少。一天幾位角兒推心置腹地與馬崑山聊了起來,“崑山,你是不是以為我們跟您逗哏呢,你的玩意兒地道,跟我們一塊兒幹吧,下海!”馬家哥兒幾個這才知道,原來三爺的水平真夠“下海”的資格,沒有不高興的。唱戲掙錢多,不但能讓一家老小過上安生的日子,而且還能山南海北地雲遊四方,增長見識,多過癮呢!可是不行,要讓北京的老回回親戚知道馬崑山下海唱戲,馬家天天都得被人戳脊梁骨。回民的傳統觀念認為,唱戲就不是回回應該乾的職業。因為穆斯林只有安拉才是惟一應該頂禮膜拜的真主,而唱戲這行在後臺要拜祖師爺,前臺上又化裝、勾臉,時不時還要下跪,拜拜帝王將相、各路神仙,這都是傷“伊瑪尼”的事,就是指破壞了回族的宗教信仰,所以不能幹。另外,當戲子畢竟是“下九流”的賤業,為世人所不齒。在中國社會傳統的四墮民“娼優隸卒”中,唱戲的還排在妓女的後面。戲班的人曾無奈地自嘲:“咱們管窯姐兒還得叫聲姨兒哪。”馬崑山把他的難處說了,有人開導他“你唱戲養家,靠本事吃飯,天經地義!總比眼看著一大家子人受窮捱餓強。有沒有真主,在你心裡,不在乎別人怎麼說!”馬崑山何嘗不想下海唱戲幫補家裡呀,只是礙於坊間的閒話,怕傷及家人。老哥兒六個商量之後,想出了個高招,決定讓三爺崑山先到上海嘗試一下。這一招進可攻退可守,倒也兩全。於是馬崑山踏上了南下的火車。
第一章 學藝生涯(3)
馬崑山到上海之後,沒費多少周折,竟然以票友出身在戲班裡唱上了二路老生。時常來個《洪羊洞》中的八賢王,《珠簾寨》裡的程敬思等二路活兒,並以擅長王帽戲在上海灘站住了腳,非常不易。等把白花花的銀子匯到北京後,老回回親戚們才知道,原來唱戲比干勤行和做小買賣強多了,真掙錢呀!隨著當時社會上西風東進,思想也日漸開放,老輩們也逐漸地接受了現實。
馬崑山又將其四弟振東、六弟沛霖約到了上海,正式“下海”。振東唱小生,沛霖唱丑角。北京這邊主要靠大哥西園維持。雖然兄弟們在上海掙了錢,可北京的日子也沒好到哪裡去。主要是馬家人丁興旺,各家添丁進口,開銷也就大了。於是馬崑山又把大哥的次子馬春軒、二哥的長子馬春樵、四弟的長子馬四立、大嫂的孃家內侄馬春甫等全接到上海,讓他們進了當地的小金臺科班學戲。從此,在馬崑山的帶動之下,馬家兩代人均在上海走上了從藝的道路,馬連良以後從藝多受其三伯影響。京城的回民下海從藝,馬崑山不是第一人,也是前輩了。他讓回民血脈中能歌善舞的特質,透過京劇藝術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後輩的京劇演員中多回族,不應忘卻馬崑山等老前輩的引領。
同其父輩一樣,馬連良自幼受到“門馬茶館”裡的京戲薰陶。咿呀學語之時,耳朵裡就灌滿了西皮二黃。等能說會道了,嘴裡的哼唱自然就有了京戲的味兒。馬連良五歲時,就被送入阜外三里河清真寺所辦的學堂唸書,誦讀《古蘭經》。和他一起讀書的都是周圍回民人家的孩子,他的同窗好友之一趙炳南,後來成了北京中醫醫院的院長。他上學時經常路過一家破敗的老戲園子,叫“阜成園”。當時“寶勝和”戲班常在那裡演戲,一聽到鑼鼓點響,馬連良這兩條腿就想往戲園子裡跑,終於有一天實在忍不住逃學了,第一次看了場真正的大戲。其中有楊瑞亭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