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崔靈芝和馮黑燈的《因果報》等,年幼的馬連良一下子被舞臺上的藝術魔力所往征服。從此以後曲不離口,等會的戲多了,戲癮也越來越大。

他的三伯馬崑山見侄子對戲特別“魔症”、入迷,整天哼哼唧唧的,小大人兒一般,就向大哥建議:“我看三賞兒是塊唱戲的料,您讓他也學戲吧,將來準有出息!”馬西園已有次子春軒習小生,他對學戲多少有些瞭解,那不叫學戲,叫“打戲”。哪個學戲的孩子,不是遍體鱗傷的。即使是這樣打出來,也不一定能成好角兒,俗話說:“三年能出一個狀元,十年出不了一個戲子。”三賞兒從小聰明可愛,人又懂事,馬西園實在不忍讓他去學戲,還是先念書再說。

人算不如天算,世道日趨艱難。門馬茶館的生意實在無法維持下去了,馬西園只好幹起了賣洋燈罩(煤油燈罩)的小買賣。馬連良從小心重,眼見家境越來越差,就與父親商量,“還是聽三伯的,讓我學戲去吧。人家又管吃,又管穿,還能掙點零花錢,將來我一定成好角兒,奉養您二老!”馬西園心酸地說:“兒啊,你真懂事,別怨爸爸心狠,咱們先試試吧!”

當時學戲有三種形式:其一,請人教戲。家中有錢的請先生給孩子教戲,每月付給先生“月規”;其二,坐科學藝。進科班後,不用交錢,科班管吃管住,接受七年的嚴格訓練,如坐七年大獄;其三,手把徒弟。也不用花錢,把孩子“寫”給師父,滿師後多少年內還要給師父效力。如程硯秋、張君秋等就是採取這種方法學藝的。馬西園選擇了第三種方式,把馬連良送到一個叫樊順福的先生家,先學戲試試。這位先生倒不太愛打人,可是特別愛罵人。有一回他兒子偷了他的錢,他沒完沒了地“砸燈罩子”(罵人諧音),整罵了一天一夜。馬西園一看著急了,心想這可不行,玩意兒沒學著,再把我們孩子教壞了,這種先生品行不好,咱不試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學藝生涯(4)

馬連良從樊家離開不久,有內行人士張子潛先生給馬西園介紹,喜連成科班的葉春善社長可是個公正忠厚之人,為人謙遜,崇尚道德。其社中弟子一個個都謹慎自好,專心技藝,否則在社中不能立足。張子潛稱葉教學辦事,公私分明,廉潔自重,身上絕無戲班中人的不良惡習,堪稱梨園界之君子!馬西園聽說後十分高興,心想跟著這樣的師父,孩子才能走正道。另外,“喜連成”科班一貫重視尊重回教,以前曾有個別戲班在演戲之時,因某些戲詞中帶有對回教歧視不敬之意,引發了京城中的穆斯林搗毀戲園子的事件。因此,“喜連成”總教習蕭長華先生特別告誡丑角演員,在現場抓哏時要特別慎重,禁止信口開河,以免引起回教觀眾的誤會。

在“喜連成”,所有回教學生的伙食與其他學生嚴格分開,飯、菜、碗、筷等都另備。學校制訂紀律,要求學生之間互相尊重,不許歧視,違者必罰。儘量在生活上給予回教學生方便。讓回教學生的家長對葉、蕭二位深信不疑,他們把孩子送到“喜連成”學戲非常放心。馬西園基於上述理由,三思之後,決定把兒子送入葉春善主持的“喜連成”科班。

宣統二年正月十五日,馬西園帶著兒子三賞兒去了前門大柵欄裡的廣德樓戲園子,見到了“喜連成”的社長葉春善先生。葉社長把這個孩子上下仔細端詳了一下,說了句:“這孩子長像不錯,先讓他學武生看看成不成?”馬家這個“三賞兒”從此就算是入了“喜連成”。等散戲之後,隨著大隊人馬回到了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