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中倒有幾分相似。那時的杜重威手下也是兵多將廣,軍中虎將就有王重胤、符彥卿、張彥澤,更有久經訓練的兩萬多精兵。這還不算城中可徵用的民壯。鎮州城易守難攻,城內糧草充足,器械齊全。
而楊光遠手上也只有五萬兵馬,算得上精銳的也只有三萬。按理說,楊光遠想攻破鎮州,幾乎是不可能。
可是曾經一度,楊光遠的兵馬偏偏就差一點就攻破了鎮州城的城牆。要不是當是王重胤將軍拼死拖住了楊光遠的兵馬,沒有讓他們順勢奪下城門,符彥卿將軍來援得及時,誰勝誰負還很難說。
當時,楊光遠便用了怠其軍心這一策,一連數天,派那些降兵做徒勞無功的攻城,讓守城兵將,對攻城兵馬心存輕視。忽然有一天,集中精兵良將,出其不意,守城兵馬被攻了一個措手不及,被拿下了一大段城牆。若非僥倖,鎮州城早該易手了!”
李風雲說得當然是當初他在鎮州那場城牆之戰,那一戰李風雲印象深刻。楊光遠那次攻城戰指揮得實在太精妙了,如果不是因為湊巧,他陷入了空冥之境,而李似豹又對他那篇所謂的功法感興趣,他早該戰死在那一戰中,鎮州也應該會被楊光遠順利拿下。
李風雲還記得,那一戰之前,杜重威不能說不對城防之事十分上心,隨時防備楊光遠的偷襲,可是還是上了楊光遠的當,險些丟掉了鎮州城。這無關杜重威,而在於他的部下,他部下計程車卒。畢竟那些守城計程車卒不可永遠懸著一顆心,總有鬆懈的時候,特別是屢次並不艱難地便打退了楊光遠攻城兵馬,自然而然,就起了懈怠之意。這才讓楊光遠找到了機會。
這一戰例,李風雲曾對公孫無憂提及過,自然不必向公孫無憂詳述。
那一戰,楊光遠只用了數天的時間來懈怠成德軍,而這一次郭威足足用了大半年的時間來懈怠李守貞的守城兵馬。而且做得十分徹底,居然徵集來民夫圍著河中城造了一圈土壘和柵欄,卻一次也沒有攻打河中城,擺明了架勢要長期圍困。甚至任由李守貞的兵馬屢次攻破圍城的土壘,拆除土壘與柵欄。
郭威築土壘,樹柵欄,快完成時,李守貞出奇兵攻破圍困,將土壘、柵欄拆解一空,然後郭威收攏潰兵、民夫重新築土壘,樹柵欄,快完成時,李守貞出奇兵攻破圍困,將土壘、柵欄拆解一空……這樣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恐怕李守貞所部的兵馬,早就對郭威兵馬的戰力十分看不起了。
這種情況下,誰會料得到郭威會突然出手,猛攻河中城,從而一舉拿下河中城?
“驕兵之計原來在此,集銳之策又是指什麼?”公孫無憂又問道。
李風雲呵呵笑了兩聲,道:“我敢打賭,郭帥這次攻下河中城,所用的兵馬,絕對不會是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所部兵馬,而是他帶來的那一萬本部精兵。
郭大將軍手下那些驕兵悍將,我見識過,心氣一個比一個高,鼻子孔都要揚到天上去了。
無憂公子,你想一想,這樣的兵馬,隔幾天就看到友軍敗一次,能看得慣嗎,心中能沒氣嗎?少不了冷言冷語,難聽的話必然不少。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所部兵馬能受得了這氣,一定反唇相譏,這樣一來,根本不要郭帥說什麼,激勵軍心,他所部的那一萬兵馬早就憋足了勁,要教一教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所部兵馬仗該怎麼打。
郭大將軍足足讓他們把這口氣憋了將近一年,卻無處發洩,一旦讓他們攻城,將士們豈會不人人用命,個個拼命?
當然,光靠他們一萬兵馬,還收拾不了李守貞。可是這麼一來,看到河中城的城門被竟然被郭威輕易攻破了,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所部兵馬那還能沉得住氣,他們可是被李守貞壓著打了近一年。
兵法之道,在乎一心,沒有絕對的強兵,也沒有絕對的弱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