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個具體表現,與其說是無知,不如說是無畏。
另一個讓人不知所謂的規定,是大明王朝規定士大夫階級不用交稅——也就是說,只要在朝廷內有個一官半職,或者說考取了科舉,成為替補公務員之後,這個人和其名下任何收入,都脫離國家稅收管制了。
現如今這個法令聽起來是那麼可笑,但是當年卻在大明王朝內延續,一直保留到整個王朝滅亡都不曾被撼動一星半點。於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就這麼出現了,農民寧願把土地獻給士紳,繳納較為低廉的佃租,也不願意保留自己的土地繳納更貴一些的國家稅賦。
奇葩麼?一個規模龐大,人口眾多的超級帝國,國家之中最有錢的商人以及地主士大夫階級,卻不用交稅,或者說只需要繳納低廉的稅賦——而這個國家最主要的財政收入,卻壓在並不如何有錢的自耕農身上。
稅賦上的花樣作死,包括什麼遼餉之類的驚人壯舉也就不提了。大明政權還開發出了一個近現代穿越人士才能幹出來的財政革新:各省稅收各省自己開銷,結餘核實後送交國庫。這辦法直接催生了空印案,也直接導致了堂堂大明帝國中央財政一直不富裕的窘境。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近代實行的政策照搬到古代去,並非一定能拯救水深火熱的勞動人民,提前讓我國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未完待續。)
149變革也會傷筋動骨
再來說說大明王朝的海禁,這也是官家或者說當權者把持著的權力者的遊戲。在大規模禁止民間資本湧入海洋的同時,大明王朝的當權者和其附庸卻暗中用壟斷海上貿易的形勢來斂財。別說探索或者開拓,也別說規模化和制度化,在見不得光的暗箱操作下面,這種和走私沒有什麼區別的海洋活動,最終把大明王朝的海上力量癱瘓成擺設。
朝廷上下幾次三番拿開海禁討論,最終的結果是大明王朝從皇帝一直到大臣連一個真正想要派出自己的船隊,主動走出去購買販賣物品的人都沒有——永樂年間鄭和航海的壯舉,是自己放棄中斷的,也怪不得別人。
政治經濟交給了一群只會研究孔孟之道的腐儒也就罷了,這個王朝在建立之後,那冠絕天下的蓋世“武功”呢?隨著老一代打天下的人逐漸故去,這個王朝開始在宋代重文抑武的基礎上,繼續越走越遠。宋朝是在針對唐朝節度使制度的反思中略微極端了一些,大明王朝玩的花樣那叫一個變本加厲。
打仗的時候,指揮官後面要跟個文官,文官旁邊再坐上一個太監……漢民族的對內和對外戰爭,包括生死存亡的滅國之戰,指揮部裡的決策者,地位最高的是個殘疾人妖,第二高的可能是個文學家,然後才是真正的軍隊指揮官——坦白一些說,這個軍隊指揮官的專業程度也太好評價……
理由嘛,就要從另外一個制度說起了:大明帝國在朱元璋時代擬定了一個近乎於天才的管理體制,戶籍“傳承”制度。這不是開玩笑,確實是戶籍和傳承這兩個詞。大明王朝明文規定,工人的孩子繼續當工人,軍人的孩子繼續當軍人。你說這樣沿襲下來的軍隊,戰鬥力究竟如何,誰能準確的預測呢?
諸位可能這輩子就沒聽說過如此鐵的飯碗,一個人從生下來就已經決定了,要繼承父輩的遺志,繼續接過父輩手中的工作,一輩子一輩子的幹下去。如果想要改一個職業,還要進行復雜的脫籍流程。
具體一些,如果工匠的子女想要讀書靠公務員,原則上是不允許的,要進行脫籍手續,並且滿足條件之後才行。擬定這個制度的絕對是個“天才”,他讓漢民族從此走上了和諧發展的快車道,飛快的向著歷史的懸崖飛奔而去。
重文抑武這種決策恬不知恥一些還可以說是總結前朝失敗的經驗教訓,這戶籍制度可是從元朝那裡原汁原味學來的,有多讓漢民族絕望,也就可想而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