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大明王朝開國之後種種奇葩的政策,再說說明朝內部那些沒完沒了的勾心鬥角。有明一朝的歷史,從永樂皇帝的航海家鄭和一直到被崇禎皇帝幹掉的九千歲魏忠賢,總之有無數的太監名留史冊,似乎就沒有哪個朝代的太監有這麼高的水準,能夠選的如此超凡脫俗,每一個都能做到禍國殃民。

一方面這和大明王朝的宦官權力密不可分,一方面也印證了掌握話語權計程車大夫階級,在對抗皇權中那極端強勢的地位——這可不是君主立憲制那種先進的政體前身,這種對抗依舊停留在貪汙腐化爾虞我詐這樣的兒戲層面,勝負無非是淹死個皇帝或者打死幾個大臣,相距動搖上面說的那一大堆祖制,還有一段遙不可及的長度。

如果多少有一些分析能力,就可以從大明王朝這種種制度下,看出一張統治階級,也就是士大夫階級和皇權階級互相勾結,寧願葬送整個民族的未來,也要維持其穩定統治的醜惡嘴臉。如果說這就是漢民族的希望和曙光,說這就是漢民族的氣節和輝煌,那簡直就是在自己罵自己的祖宗。

所以說,那些自以為大明王朝是正統的漢家王朝,如果不是內憂外患中斷了發展,一定會自強起來的人,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即便是大明王朝沒有被滿清滅亡,無非是1840年的時候,鴉片戰爭換個主角,變成明朝被英國吊打罷了。

縮影不是沒有,葡萄牙人佔領澳門的時候,大明王朝確實堅持了“不割地不賠款”的基本原則,他們換了個辦法:裝作沒看見,然後默許了澳門葡萄牙人的總督——雖然比不上滿清政府明目張膽的不要臉,可也只能說略強有限吧?

至於明朝的火器發展,如果沒有了滿清蒙古甚至是日本的威脅,英國人的洋槍隊打進天津衛衛所的時候,明朝軍戶們什麼軍備狀態,完全可以比照一下抗倭時期東南各省一觸即潰的大明精銳。雖然可能因為不割地的祖訓,不會因為一場鴉片戰爭就丟了香港,不過等別人打進北京城皇極殿,崇禎皇帝的後代們有沒有勇氣掛上煤山,就只有老天爺才知道了。

坦白一點兒說,中國人太聰明瞭,他們從一開始就把封建制度給完善到了一定高度,讓這個制度經久綿延,一直到今天都沒有能從根本上剔除掉遺留在漢民族骨子裡的那種味道。而當全世界都進入到更新的社會級別的時候,壓在漢民族頭頂上的封建根基,已經無法用自身的力量去剔除了。

於是漫長的歲月裡,大明王朝在緩慢的發展和壯大,卻在內鬥和外戰中逐漸衰弱退化。一直到今天這樣,變成了一個具備工業底蘊,卻有些進退失據的樣子。別以為一個帝國只能出霍去病衛青李靖這樣的人傑,翻多了歷史書就會發現,更多的是一大群碌碌無為甚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庸才。這些人被腐儒文化荼毒的只剩下守舊這根救命稻草,指望這群人開拓創新還不如指望他們被雷劈死更實際一些。

而認清這個事實,改變這個狀態,大明王朝在天啟皇帝之後,血雨腥風的變革了100多年,才擁有了今天這樣的一個內政局面。才讓朱牧登基即位之後,有了可以和資產階級眉來眼去的政治基礎。(未完待續。)

150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在另一個時空之中,權力鬥爭中失敗而死的莫名其妙的皇帝太監集團們,用自己的鮮血印證了根深蒂固的腐儒集團有多麼強大;賣了國的坑爹腐儒集團們,在滿清韃虜的胯下做了兩百多年的奴才,方才體會出自己當家做主的好處來。

而在這個時空之中,資產階級逐漸壯大,並且一次次在鬥爭中為自己的切身利益血戰到底的痕跡,也都鐫刻在了歷史的長卷之上。

16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