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時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裡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貸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係,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人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次級抵押貸款的操作過程如下:

(1) 對購房者進行信用評級(FICO公司)。有了評級後,個人就可以按照評級到貸款公司申請貸款了,貸款時的利率也要根據信用評分來確定。儘管被廣泛採用,但是模型本身隨著市場的變化存在不少漏洞和缺陷。結果是,金融機構對個人評級的依賴性越大,所犯的錯誤也越大。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房地美(美國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公司)、房利美(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兩家公司為代表的美國房屋信貸機構,開始了降低貸款門檻的行動,例如允許九成按揭甚至是“零首付”,可以前三年不還本,甚至利息也可以少付。次貸利率水平比正常抵押貸款利率要高出30%。為數眾多的美國人於是大膽地借錢買房,把希望寄託在房價上漲上。

(2) 貸款的定價和利率。三個決定貸款利率的指標:貸款等級、信用評分(FICO指標)和按揭成數。按揭成數是指貸款與資產價值的比例。一般而言,貸款等級越高,FICO評分越高,按揭成數越低,表明貸款風險較小,相應定價越低,反之則越高。

整個20世紀90年代,次級抵押貸款借款者的信用評分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尤其是浮動利率次級抵押貸款。這表明大量的貸款提供給了信用較低、風險較高的借款者。

(3) 具體貸款產品的選擇。美國傳統的抵押貸款主要分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兩種。近年來,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貸款公司採取了更加激進的戰略,推出的新產品的特點就是將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例如,無本金貸款、3年可調整利率貸款、5年可調整利率貸款、7年可調整利率貸款、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等。這些貸款共同的特點是,在還款的前幾年,每月按揭還款很低並且固定,而到了一定時間(一般是兩年以後),借款人的壓力陡增。一般借款人在申請貸款時根本沒有意識到兩年後利息的大幅度調整。次貸危機的爆發與此類產品有直接關係。

(4) 次級抵押貸款的收益和風險。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主要體現為:貸款機構對借款人不做任何信用的稽核,也沒有進行必要的盡職調查,就向“次級信用”的人借出大筆資金。

但是,對於華爾街的精英來說,上述風險可以轉移出去。風險轉移給那些願意承擔不同程度風險的機構,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可以向這些貸款機構買下這些貸款,然後將它打包成一筆債券,債券再由信用評級公司如標準普爾給予債券評級,之後再到債券市場上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