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人來的竟然不是平日的道童,而是景雲觀一個有頭有臉的道士。他連忙站起身來,正要開口詢問時,那道士已然笑容可掬地對他介紹了來人。
“這位是朔方節度掌書記王公,他說是特來拜會岑郎君的。”
朔方節度掌書記!
一聽到這樣一個官職,剛剛還在背後憤憤不平指摘杜士儀的眾人頓時全都閉上了嘴。杜士儀幕府中人都有誰,早已和他這個幕主一樣人盡皆知,除卻早年的張興之外,後來的王昌齡、高適等人都頗有名氣。王昌齡如今是朔方節度掌書記,而高適則奔赴河東王忠嗣麾下為掌書記。兩人近年詩集,都是杜士儀這個幕主親自出資,讓人印刷流傳於兩京,故而名聲極大。王昌齡又是進士及第,因此名氣更勝高適一籌。
王昌齡這一年已經四十了,在場眾人儘管有的人比他年紀還大,但刷的一下圍上來之後,全都一口一個王公,叫得異常恭敬,反而作為當事者的岑參不知不覺就被人擠到了後頭。可岑參已經沒工夫去反感這些人的一擁而上了,情知王昌齡是來見自己的,足可見自己興許入得杜士儀法眼,他心下頓時狂喜,臉上也不知不覺帶了出來。才二十出頭的他,還遠沒練成喜怒不形於色的城府。
儘管被杜士儀戲稱為王大炮,可王昌齡的待人接物卻還是有分寸的。他得體地應付了這些上來自薦甚至攀交情的人,最後見這些人實在猶如牛皮糖似的甩不脫,他這才輕咳了一聲道:“我明日便要隨同杜大帥回朔方,今日前來拜會岑郎君,時間有限,不能和各位暢談,日後若有機會,一定做東請諸位暢所欲言,今日就實在不便了。”
王昌齡以朔方節度掌書記前來相見,卻還說了拜會兩個字,一個個人看岑參的目光自然是既羨且妒,可也不得不讓出路來。而王昌齡走到岑參跟前,見其慌忙行禮不迭,他便笑著說道:“天氣尚好,岑郎君可有興趣和我同遊慈恩寺浮圖?”
知道這景雲觀不是說話地方,岑參連忙答應。他尚有一個小書童在,但在兩京落拓時間長了,僅有的一匹坐騎也已變賣,只有一匹驢子代步。跟著王昌齡出門時,他方才陡然想起此節,一時尷尬無地自容。可好容易盼到了這樣的機會,難道他還要因為顏面而拒絕此行?
等到了景雲觀外,他就只見外頭尚有兩個隨從,但坐騎卻赫然多出了一匹。他正有些發懵,王昌齡就笑著說道:“我初次見岑郎君,無物可贈,此為突厥良駿,便送君代步吧!”
初見就是一匹良駒,王昌齡這樣的手筆,岑參不禁訥訥難言。他往同鄉親友處去丐食,別人資助一兩千文就已經是極其慷慨了,而一匹馬的市價,在朔方這種市馬之地,大抵是四十匹絹換一匹馬,而到兩京之地,至少得六十甚至八十匹。一匹絹二百文,一匹馬至少得一萬兩千文,這還是尋常的馬匹,王昌齡出手相贈的總不會是那樣的貨色,其價值就又更上一層樓了。
雖則對於這樣的饋贈有些慚愧,但王昌齡出言誠懇,岑參也就只好答應了下來。等到上馬隨同王昌齡同行,他只覺得這匹坐騎極好駕馭,腳力亦是頗佳,心中更覺感激,等來到慈恩寺大雁塔前,見四下士人眾多,其中不少人都在興致勃勃地議論著雁塔題名,他不禁心生嚮往,可突然就聽得旁邊傳來了一個聲音:“少伯可把人帶來了。”
“君禮。”
見王昌齡和一個突然出現的白衣青年打招呼,岑參連忙朝對方看去。但只見來人彷彿比王昌齡小個幾歲,和尋常士子相比,多了幾分勃勃英氣,雙眸看人時,彷彿直入心底一般。他暗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