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禪師以其&ldo;博學多才藝&rdo;,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受到重用。他事忽必烈三十多年,&ldo;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rdo;,官至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即丞相)。

蒙古貴族在統一中國過程中,大肆燒殺擄掠,變農田為牧場,使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摧殘破壞。劉秉忠向忽必烈介紹了一整套封建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和理論,採取一系列措施,獎勵農桑,興修水利,設立學校,統一建立官制,對於醫治宋末元初的戰爭創傷,促進國家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宋濂曾在《元史》中對其大加讚賞:&ldo;以天下為己任,事無巨細,凡有關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帝寵任愈隆。&rdo;

除此之外,他還注意選擇人才,其中邢臺縣郭守敬、沙河人張文謙以及元代的大學者張勇、王恂等,都曾和劉秉忠一起在邢臺縣西部紫金山同過學,後都經他推薦入仕元朝,對當時的天文、數學以及水利事業的發展有著突出的貢獻。

1274,劉秉忠病故,享年五十八歲。次年,被追贈為太傅,封趙國公,元仁宗時,又被封為常山王。

劉秉忠精於天文、曆法、術數。早在他留居雲中南堂寺時,就在那裡&ldo;講習天文陰陽三式諸書&rdo;。他所舉薦的張文謙、郭守敬等人在這些方面也極有成就。正因為他在這些方面有極高的造詣,忽必烈才把修建兩座都城的任務交給他,事實也證明他完成得很好。著名史學家韓儒林先生在論述耶律楚材在蒙古國初期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時指出:耶律楚材在蒙古國初期只是被詔問一些天文曆法等問題,不會在政治上有什麼建樹。再聯絡劉秉忠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劉秉忠及其薦舉的一批漢族知識分子,他們雖終以儒術得任用,但他們最初都是以術數得以被薦舉仕進,陰陽術數是他們從事政治活動的重要手段。難怪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逝世後,忽必烈痛心地說:&ldo;秉忠事朕三十餘年,小心縝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之精,佔事知來,若合符契,唯朕知之,他人莫得聞也。&rdo;

因為忽必烈的胸懷的博大,才能使很多有才能的人圍繞在他身邊,共同為這個帝國的繁榮出謀劃策,造就了元初的盛世局面。

國以民為本 民以食為天

忽必烈深知&ldo;民以食為天&rdo;的古訓,曾經以&ldo;戶口增,田野闢&rdo;作為考核各級官吏的重要標準,這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需求的。由於長期的戰亂,人口銳減。例如,13世紀初,金朝和南宋的人口總和有7300多萬,而到了1275年,全國人口只剩下2400萬左右了。

1271年,忽必烈頒布了《戶口條畫》,對全國戶口進行了大清查,將諸王貴族、權豪世家非法佔為&ldo;驅口&rdo;的百姓追查出來,還採取獎勵生育的措施,如中統二年(1261)九月,&ldo;河南民王四妻靳氏一產三男,命有司量給贍養&rdo;。

由於忽必烈等統治者採取了召集流亡、鼓勵農耕、禁止殺戮等措施,一方面北方流亡的人口逐漸固定下來,另一方面在進攻南宋時屠殺人口相對減少,全國的人口逐年增加,基本上達到了&ldo;戶口增&rdo;的要求。

正如邱樹森先生所言:有了充足的勞動力,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就有了條件。元代的農業生產發展雖然是不平衡的,但與前代比較,還是有不少提高。

忽必烈剛即位不久,就在詔書中說:&ldo;國家以人民為本,人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rdo;並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

1260年,忽必烈設立了十路宣撫司,並命令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