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誰的場地華麗?不可能,就算我把整個桃源集團的資金都投入在電影院上,也比不上,最多是跟著別人屁股後面走。你說到那時候,我投入了大量資金做裝置,效果還不如其他大院線,我是提高票價好,還是不提價好?”(未完待續。)

第七百五十章 心狠手辣

名聲不如人家,場地不如人家,效果不如人家,放映的內容是一模一樣的,如果票價再和人家差不多,用屁股想都知道,觀眾會選擇哪家影院。

如果不提高票價,打廉價牌,那這就是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

人家賺到了錢,不斷的更新裝置,換更好的裝置,長河影院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即便有桃園集團最初的注資,最後依舊會淪為和現在一樣的窘況。

“所以說,關鍵點就在你說的那四個字上:標新立異。”

蘇銘道:“比錢比豪華,我們不是人家的對手,名氣一時半會也不可能做大,現在唯一的改變的,只有從放映內容下手。長河目前的裝置,足夠支撐大部分電影的效果,暫時不需要有大投入。”

而且蘇銘還有個麼有說出口的理由。

侯龍濤說的是現實,爛片能賺到錢,而且是大把大把的賺錢,但這就意味著好看的電影賺不到錢嘛?

會不會是因為,院線只能觀眾提供了一種選擇:爛片,所以觀眾只能去為爛片買單。想看好一點的電影也找不到地方看?

並且還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國內市場的消費群很複雜,年齡層次、欣賞水準、偏好有五花八門,有喜歡吃甜的,也有喜歡喝辣的,蘇銘眼中的‘爛片’有它的受眾群體,同樣,那些好看的電影,應該也有一定規模的受眾。

長河影院不是院線,僅僅是一家電影院,不需要幾百萬幾千萬的龐大受眾,只要有一部分,哪怕是一小部分觀眾願意接受,就足夠影院扭虧為盈。

沈言和資料統計組和蔡理明的市場調研組一直在開展一項合作,根據直觀的票房顯示,這幾年來,國內票房雖然總體趨勢一直在提升,但去年和今年的提升幅度卻明顯降低,尤其是今年,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三個黃金檔期,上映的所謂‘商業片’數量超過去年兩成,總場次接近去年的1。3倍,但是總票房,卻和去年持平。

蔡理明的市場調查給出一個結論,這有點類似香江九十年代的電影黃金時期,電影泡沫忽然破裂的前夕。香江電影從90年代初進入黃金時期,只要有名導演、名演員,甚至連劇本都不用看,就能拉到大投資賣出高價,以至於電影圈紛紛撈塊錢,爛片迭出。

到了90年代中後期,香江電影水準下降到了最低谷,本地觀眾的耐心和信心被揮霍殆盡,再加上一些政治方面的因素,電影泡沫破裂,電影市場受到重創,本地電影的寒冬期至今未過。

目前大陸也遇到類似的情況,自從第一步所謂的好萊塢級別大製作,‘無極’開始,爛片一次次重新整理著觀眾的下限,前期還有一塊遮羞布擋著,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電影內容:不是我爛,而是你看不懂。到了後期,簡直連遮羞布都不要了,堂而皇之的‘只要能賺到錢就是好電影’。

與此同時,一部分觀眾群體也從爛片的歷練中成長了起來,不再是十年前一聽說有大導演,上億投資,3d特效就能花錢進影院,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有選擇性的觀影,不再為純粹靠炒作起來的爛片買單。

包括恐怖動物城在內,大聖歸來等幾部國產電影的高票房就是證明。

所以蔡理明分析過,國內電影市場和可能也到了泡沫最高峰,接下來很可能是泡沫破裂。

蘇銘的想法倒是相對保守一些。

泡沫的確存在,而且很大,但恰恰由於大陸人口基數眾多,存在各種觀影群體,任何一種型別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