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的目的根本不是賺錢,而是為了滿足國民的消費需要。評價企業優劣的根本標準不是賺錢,而是效率。正因為如此,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才無比的懷念。

就像老賈廠長和李墨曜的父親一樣,他們念念不忘的不是那個時候賺了多少錢,而是榮光和幸福感,那樣的安全感絕對不是現代市場經濟能給到的。

“當年我和張思源在研究所被並列稱之為‘二源’,但我根本和他不是一路人。當時他就跟我說這是陣痛,就像羊圈地運動一樣。我當時就表示反對,既然你都知道羊圈地的歷史了,為什麼不設法避免?我說,科技是人的科技,如果科技不能為人服務,那這樣的科技我們乾脆把它關在實驗室裡算了。”

李墨曜聽得直咂舌,老師有點兒猛啊,自己可不敢說這種話。突然他想到了老師的出身——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博士。

江道源是1979年的留美博士,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美學生,而他的妻子更不得了,那是名人錄上能查到的人物,至今仍在美國被列為智慧語音的創始人之一,目前在斯坦福大學任教。

怪不得老師這麼敢說——自由的空氣呀……

李墨曜腹誹著,自己也是留學生,留學的物件是德國。薩爾大學的學風開放,也接觸過很多不同的思想,但總體而言德式教育還是偏向嚴謹和實用的,如果當時老師沒生病,繼續帶他這位學生的話,恐怕今天就要走不同的路了。

謝嚮明與江道源知根知底,他早就習慣了江道源的表現,當年風華正茂,如今卻已白髮蒼蒼。只不過在謝嚮明的記憶裡,儘管自己當年仗著老師的寵愛桀驁不馴,但至少他們兩個人之間可從來沒有過什麼矛盾。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之後……

:()雲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