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的地窖。與上次不同,這一次,酒窖中不再是危機四伏的陷阱,不再瀰漫著令人窒息的壓抑氣息,而是充滿了繪製工具與水利典籍,散發著一股書卷的清香。

地窖的三重鎖已被悉數撬開,沉重的石門敞開,露出一個寬敞而明亮的空間。原本整齊排列著三千壇“秋露白”的酒窖,此刻已被清空,酒罈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卷卷全新的運河輿圖,整齊地堆放在木架之上,以及一箱箱用紅漆封口的木箱,箱子上清晰地刻著“工部”二字,表明了這些物資的官方來源。

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墨香,以及紙張和羊皮卷的陳舊氣息。昏黃的燈光下,各種繪製工具整齊地擺放在桌案上:狼毫筆、墨錠、鎮紙、界尺、羅盤……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水利典籍則堆放在牆角,竹簡、帛書、紙質書卷,各種材質的書籍堆積如山,散發著古老而厚重的氣息,彷彿在訴說著大梁王朝數千年的水利興修史。

“《漕乘》船圖,指引我們找到了古商會的暗倉,揭露了他們囤積糧食的罪行。《築圩圖說》,夯實了堤壩,抵擋了歸墟之力的侵蝕。”沈明軒緩緩展開一張巨大的獸皮地圖,地圖上用細膩的筆觸,密密麻麻地標註著運河的幹流、支流、閘口、以及淤積點,細緻入微,令人歎為觀止。“但真正的治水,絕不僅僅是堵住潰口,更在於疏浚河道,重塑整個大梁王朝的水利體系,從根源上解決水患問題。”

他指著地圖上用紅色墨筆圈出的區域,那是運河淤積最為嚴重的河段,也是水患頻發的區域。“我們要以先賢留下的《禹貢錐指》為藍本,結合工部最新的實地勘測資料,繪製出一幅更精準、更實用,能夠真正指導水利工程的水利圖。”

林小滿在一旁默默地研磨墨錠,墨錠與硯臺摩擦,發出細微的沙沙聲,濃稠的墨汁在硯臺中緩緩暈染開來,散發出幽幽的光澤。她從紫砂壺中倒出少許清水,注入硯臺,墨汁的香氣更加濃郁,瀰漫在整個地窖之中。紫砂壺中流出的墨汁,並非普通的墨汁,而是加入了特殊藥材的墨汁,在潔白的宣紙上暈染開來,逐漸顯現出一幅幅精細的河道剖面圖,圖中詳細標註著河道的深度、寬度、坡度,以及地質結構,精細程度令人咋舌。

“酒窖中‘秋露白’的酒麴,其中蘊含的歸墟石粉,不僅能夠遇雄黃爆破,也能夠凝固。”林小滿指著酒罈底部殘留的白色粉末,向沈明軒解釋道,“我們可以將這些歸墟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摻入泥沙之中,製成一種更為堅固,更為耐用的堤壩材料。這種新型材料,不僅可以有效地抵禦洪水侵蝕,還能夠增強堤壩的穩固性,延長堤壩的使用壽命。”

沈家不僅公開了醒醐米遇水膨脹的特性,更將其創新性地應用於水利工程之中。他們將醒醐米裝入特製的麻袋,製成醒醐米袋,用於快速修補堤壩潰口,效果出奇地好。醒醐米遇水膨脹,能夠迅速堵塞潰口,阻止洪水蔓延,為後續的堤壩修復工作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更令人驚歎的是,沈家還利用醒醐米袋,在一些水流湍急的河道中,搭建起了臨時的橋樑。醒醐米袋堆積而成橋墩,再鋪上木板,便形成了一座簡易卻堅固的橋樑,極大地提升了水利工程的效率與安全性。

醒醐米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猶如一場技術革新,極大地提升了大燕王朝的水利建設水平。百姓們驚歎於醒醐米的奇妙功效,也對沈家的智慧與仁心欽佩不已。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水利工程的建設中來,用自己的雙手,為重建家園貢獻力量。

沈明軒手持犁刃,站在祭天台前,深深地將犁刃犁入冰凍的土地。沉重的犁鏵翻開凍土,露出了下面溼潤而肥沃的泥土,泥土中,隱約可見新生的麥苗根系,在努力地向下紮根,汲取著養分。他翻開的不僅僅是凍土,更是大燕王朝來年的希望,犁出的不僅僅是泥土,更是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