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賢良之臣不敢埋沒,天帝明鑑!我有罪過,不要責罰萬民;萬民有罪,請責罰我一人。”周初大封諸侯,善人得到富貴。周武王說:“雖有至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我一人。”

制定衡量,審查法度,恢復舊制,四方的政令就會通行。復興舊國,延續世族,選拔賢才,天下的百姓就會歸附。要重視:百姓、糧食、喪葬、祭祀。寬厚會得到民眾,誠實會得到信任,機敏會得到成功,公正會得到贊同。

子張問孔子:“怎樣做才可以從政呢?”孔子說:“尊崇五種美德,避免四種惡行,就可以從政了。”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呢?”孔子說:“君子施恩而不耗費,勞役百姓而不怨恨,有所獲取而不貪求,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子張問:“什麼是施恩而不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去做有利於他們的事情,不就是施恩而不耗費嗎?選擇適合的勞務讓百姓去做,有誰還會怨恨呢?講求仁義而能得到仁義,還去貪求什麼呢?君子待人無論多少,無論大小,都不敢怠慢,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的衣冠整潔,儀表端正,人們見了都會敬畏他,不就是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問:“什麼是四種惡行呢?”孔子說:“不教導卻隨意殺人叫做虐害,不告誡卻只許成功叫做暴躁,不管理卻限期完成叫做賊行;還有給人財物,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孔子說:“不知道人生,就不能成為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學會做人;不知道言談,就不能瞭解別人。”

老子和論語

1.

“道”是老子論述的核心問題,道的含義包括方法和路徑,老子講述的道是力量和規律。力量與規律合起來才是道,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認識。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座神秘的宮殿,只有選擇正確的路徑才能找到智慧的寶藏。如果說第1章是這座宮殿的大門,那麼第42章就是開啟大門的鑰匙。“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可以理解為:“道產生了時間,時間產生了有和無,有和無產生了天地人,天地人產生了萬物。”這樣解釋與其說是一個結論不如說是一個猜想,這個猜想可以用物理科學的觀念去討論,也可以從生命哲學的角度去理解。

2。

老子講的“道”是順應規律的力量,又是表現力量的規律。老子講的道德,可以理解為力量和規律與我們同在。也就是說,擁有力量並且順應規律才能夠實現道德。弱小的事物順應規律就能生存,強大的事物違背規律就會滅亡,所以老子說萬物都會尊道而重德。老子表面上崇尚柔弱,其實柔弱是相對於剛強而存在的。老子講的“道”是力量與規律的化身。《老子》的核心思想是:力量改變一切,柔弱常勝剛強。《老子》可以用唯心的觀點去解釋,但會陷入虛幻與迷惑之中;我們只有堅持唯物的觀點,才能獲得有益的啟迪。

3。

仁是善的表達,義是愛的奉獻。我們可以把《論語》中的“仁”理解為“仁義”。孔子講的“仁”不僅是個人修養,而且具有社會意義。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以理解為:“仁義離我們很遠嗎?我們講求仁義,心中就會充滿仁義。”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可以理解為:“齊桓公九次會盟諸侯,不用武力,是管仲的功勞啊。這就是仁義!這就是仁義!”關於仁德,孔子認為:“仁者先付出而後獲取,可以稱為仁德。”曾子認為:“君子依靠朋友培養仁德。”

4。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對“仁”還有許多種解釋。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就是說:“作為仁者,自己要立業就去幫助別人立業,自己要發達就去幫助別人發達。能夠將心比心,可以說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