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仁義的方法。”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約束自己遵守禮儀就能實現仁義。”孔子認為“仁”也有弊端,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就是說:“愛好仁義不愛好學習,缺點在愚蠢。”

5。

孔子講的“道”包括了多種含義。“道”作為方法,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道”作為路徑,孔子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道”作為思想,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等等。孔子講的道德,可以理解為遵行大道而能夠成就大德。對於“仁”老子採取了批判的態度。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又說:“大道廢,有仁義。” 又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又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著相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關於“道”和“仁”,他們的觀念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

6。

老子對聖人的描述是令人驚奇的。老子不說聖人應該怎樣做,常說聖人不應該怎樣做。無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行:“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無心:“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不為大:“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欲不欲:“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不自見:“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不持:“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不積:“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等等。

7。

孔子講述的君子是仁者、智者和勇者。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要善於學習,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要有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常拿君子與小人作比較,使君子的形象更加鮮明。例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等。

8。

老子講的聖人和孔子講的君子有許多相似之處。聖人和君子都是理想化的人,都是擁有高尚道德的人。但是老子和孔子對於聖人和君子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孔子很少談到聖人,在孔子的觀念裡,聖人特指偉大的君主,聖人之道可望而不可及。在老子的觀念裡,聖人之道就是效法天地、無為不爭。作為心靈上的探求,老子的聖人之道是可以實現的。老子很少談到君子,而且特意把君子與行軍打仗聯絡在一起。孔子經常談到君子,卻很少說某人是君子。在孔子的觀念裡,君子要有名望,要有良好的修養。如果強調君臣父子關係,孔子的君子之道是難以實現的。

9。

老子看重人與自然的關係,孔子看重人與人的關係。看重人與自然的關係,老子嚴肅地批判“禮”,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看重人與人的關係,孔子真誠地維護“禮”,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表面上看,老子和孔子的觀點是對立的。孔子曾經向老子問禮,老子談到了禮制和禮儀。老子首先說:制定禮的人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有言論流傳下來;然後說:作為君子不但具有高尚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