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近航線。所以可以推斷;在元代以前1000年的三國時期;近海航行必將更為普遍;而遠海航行技術在北中國;只能是鳳毛麟角。遼東使者船隊沿岸航行無疑。但是;山東江蘇沿岸為魏國勢力範圍;所以遼東只能取道朝鮮西海岸;逆海流緩慢而行。然後在朝鮮半島西南海域某處;將船頭掉轉向西南;如此方能正確到達吳國地界。朝鮮半島西岸是傳統的航海路線;倭使朝覲中國的必經之路;三國志上有詳盡記載。公孫氏緊緊掌握海東諸國;對這條航路也應熟悉。但是;在茫茫大海之上;遼東使又如何判定;具體於何處向西南轉向;又如何判定轉向的角度呢失之毫釐;謬之千里;對航海者猶為如此;計算稍微偏差;輕則財貨漂沒;甚者殞身溟陌。

對於當時肩負重要國家使命的使臣來說;是一點偏差都不能出現的。否則自己身命是小;耽擱軍國大事才甚關利害。迄公孫氏滅亡前;公孫淵還派遣過向東吳的求援使。如此關乎國家興亡重大使命的遼東使;公孫淵憑藉什麼來確保萬無一失的呢

只有一個可能:公孫氏在這個航路拐點上有著陸補給點。著陸點就在朝鮮半島西南角一帶。

當時;朝鮮半島西南部正是馬韓的勢力範圍。而馬韓正是公孫氏的藩國;兩方歷來友好;從未發生過征戰。馬韓在水路上幫助公孫氏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那麼登陸補給點也就在馬韓領內。

但是這並不是最終的答案;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在上;記載了州胡這麼個地方:州胡在馬韓之西海中大島上,。。。。。。乘船往來,市買韓中。

同樣的文字出現在的東夷傳中。州胡是哪裡觀察地圖將一目瞭然。馬韓當時是朝鮮南部的龐大勢力;據說祖先是從北方逃來的商箕子子孫王準。不但自身有五十四個加盟邦國;而且控制東方由秦移民組成的辰國的十二個邦國。在朝鮮半島西南角的馬韓以西;唯一可以稱的上大島;足以du li於馬韓之外的;惟有濟州島而已。濟州島到朝鮮半島貿易頻繁;乘船往來,市買韓中;那麼公孫氏到達州胡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離江東較朝鮮半島為近的州胡被當作登陸補給點是更為有利的選擇。

一個旁證:***大探海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就在遼東使到達建業後不久;黃龍元年五月,孫權使校尉張剛、管篤之遼東。他們的航線我們無由得知。早在建安年間;東吳就曾派遣過到遼東的使臣;但是被當時的遼主公孫康斬殺。但是那時侯三分局勢尚未形成;北方遠未統一。根據赤壁大戰曹魏軍隊的表現;北方的水軍勢力非常薄弱。所以東吳可以毫無忌憚的沿山東江蘇海岸航行。但是到229年;北方已然統一了20年;魏水軍勢力已今非昔比。這從曹丕在黃初六年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的記載可見一斑。曹丕當時傲然賦詩說: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以一文弱秉xing而賦出如此豪壯不亞乃父的詞句;依可想見當下曹軍水師盛狀。可以說;即令進取不足;守成則有餘。東吳斷不能再走原路了。吳嘉禾元年;將軍周賀出使遼東;返回路上被魏將田豫要擊,斬賀於成山;也恰恰說明這一點。所以開拓赴遼新航路對東吳來說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與其自己漫無目標的探索新航路;則不如跟從公孫氏跑一趟。據在下推測本次東吳使就是搭乘遼東使的返航船一行前往的。

但是對於當時分裂著的中華來說;每一個勢力都想充當中華的唯一代表;在自己周圍形成一個小中華群體;於是就招使周邊邦國來訪;造成萬國來朝的局面;從而證明自己才是中國的正宗。王莽篡位的時代;都不忘記偽造幾個外國使臣和進獻的方物;足見外國對中國朝廷的權威多麼重要。遼東威服海東;也有攜外方以自雄的意義。他斷絕了中國與海東的往來;自然也不會允許其他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