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更加透亮了。

不說別人;就是鄭仁泰薛仁貴當初兵指天山的時候;鐵勒諸部也曾經望風而降送上降款輸誠;可事後仍然被唐軍好一陣猛殺。儘管將校可以辯解說是怕這些降部反覆無常;但殺降這種風氣一旦形成;在廣大的降戶之中;大唐的名聲自然就越來越差了。再加上一有戰事便徵發鐵勒兵馬;包括耗日持久的東征高句麗;鐵勒人不叛那才是沒道理的。只不過;別說鐵勒九姓彼此之間也有族仇;就算他們是一個緊密的團體;夾在突厥和大唐中間;仍然是不夠看的;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只能成為牆頭草;在兩個全都不那麼美妙的選擇之中努力搖擺騰挪;希望找到一條生路。

話雖這麼說;杜士儀又不是慈善家;連段廣真這樣讀書不多的軍將;都知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又怎麼會不清楚?

所以;當他次日一大清早帶著隨從護衛百多人到了大同軍時;自是一身戎裝甲冑鮮亮——岢嵐軍中那一場動亂著實讓他警醒;非但坐鎮代州的王容幾乎把得力的人手都派了過來;就連雲州也悄悄不動聲色地派出了二十人的精銳。至於朔州刺史齊峻;為了以防萬一;於脆就自己跟了過來。

因為大同軍使素來都是代州都督或是長史兼任;所以大同軍中駐紮在朔州馬邑東邊大營;真正管事的乃是副使竇明珍。他一見杜士儀那些全副武裝的隨從;就知道是怎麼回事;迎了人進軍營後少許解說了兩句;當杜士儀問到鐵勒諸部的時候;他的臉色就變得微妙了起來。

“大同軍管軍九千五百人;馬五千五百匹。一度整個大同軍中;至少有兩千餘人馬出自鐵勒諸部。而後橫野軍奉旨遷往安邊縣;也就是古時代郡的大安城;鐵勒諸部如同羅僕骨等部也大多隨之遷了過去;最盛的時候;橫野軍中有超過鐵勒蕃兵八千人。可這些年;隨著突厥漸漸不再如當年那般強勢;鐵勒諸姓心念舊地;不斷有人回遷。如今不論大同軍還是橫野軍;蕃兵極少;而大同軍左近所剩的鐵勒拔曳固部;也大約只有三五千人而已;很少在軍中應奉了。

拔曳固都督曾經是當年能夠出兵三千從大唐征伐;領都督銜;族內還有雄兵數千;人口至少兩萬;現如今留在朔州的只有區區三五千部眾;杜士儀自然震驚不小。因而;在大同軍中巡視了一圈;從糧庫、軍械、兵員、軍陣……林林總總看過一圈後;他就大致瞭解了情況;輕輕點了點頭。

“時候尚早;誰人帶路;我打算去拔曳固部看看。”

擔心出事的朔州刺史齊峻瞅了一眼大同軍副使竇明珍;本意想要對方勸杜士儀打消這個念頭;誰知道竇明珍略一躊躇後;竟是爽快地答應了。等到杜士儀一行人出去準備;他就急忙上前叫住了要跟出去的竇明珍;滿臉懊惱地問道:“那些鐵勒族民素來不好打交道;如今又有不少遷回漠北;天知道會如何對待杜使君?倘若一言不合要動武;那就更加糟糕了;你怎麼不阻止杜使君?”

“杜使君要做的事情;倘若那麼好阻止;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成了刀下亡魂

見齊峻被自己說得噎住了;和這位新任刺史沒打過多少交道;卻不太瞧得起其人小心謹慎性子的竇明珍就嘿然笑道:“再說;杜使君精通突厥語人盡皆知;當初撫慰同羅部;對奚人諸部也素來友善;拔曳固部也不是見誰就咬的瘋子。使君都說了他們打算全部遷回漠北;又怎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得罪杜使君?總而言之;杜使君看上去對大同軍的情形頗為滿意;那就夠了。這次我自會帶著精銳隨行護衛;使君身為朔州刺史;日理萬機;就不用跟著去拔曳固部了。

之前上任之後第一次去拔曳固部視察的時候;齊峻這個朔州刺史就碰了個硬釘子;對這些鐵勒族民很沒有好感。因而;聽出了竇明珍話裡話外的揶揄諷刺之意;惱將上來的他想想杜士儀也確實沒有要求自己同行;索性就出去向杜士儀告罪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