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窮山惡水出刁民(第2/4頁)
章節報錯
自己的衣物,便跟著鄧啟一同走出了村部辦公室。
兩人並肩而行,順著那條蜿蜒曲折且沿著山勢修建而成的村主幹道一直向前走去。沒過多久,他們就來到了一條相對寬闊些的鄉道之上。這條鄉道位於村子的陽明片脈的邊緣地帶,有一部分緊鄰著太湖水庫。
走著走著,吳蜀魏突然注意到,在進入太湖水庫的鄉道右側方向,有著好幾棟零散分佈於山腳下的二層紅磚房屋。這些房子看上去有些年頭了,紅色的磚牆在歲月的洗禮下略顯斑駁。它們的背後,則是一座坡度超過二十五度的巍峨大山。山上密密麻麻地栽種著一排排挺拔的杉樹,鬱鬱蔥蔥,彷彿給整座大山披上了一件綠色的外衣。
相比起這座高大雄偉的山峰,那幾棟小小的紅磚房就顯得格外渺小,宛如幾顆微不足道的塵埃,靜靜地依偎在大山的懷抱之中。鄧啟指著這些房子,一棟一棟地介紹道:“這棟是二十二組的, 中間的是二十三組的,那邊棟是二十一組的。”
“這些房子聯絡這麼緊密,為何是不同村民小組的呢?”吳蜀魏問題。
“曾經,在那個久遠的年代裡,當人們開始籌劃建造房屋時,面臨著諸多限制和挑戰。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規定便是:嚴禁將房屋建築在肥沃的水田裡。於是乎,人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廣袤的林地,期望能從中尋覓到一塊理想的建房之所。
經過一番苦苦探尋,終於發現了這麼一處地方——它相較於其他區域顯得較為平緩,地勢起伏不大。對於建房工程而言,這樣的地形無疑能夠大大減少工作量和施工難度。正因如此,這三戶人家毫不猶豫地決定在此處安家落戶、築巢建房。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看似普通的地方竟然位於三個村民小組的交界地帶,也就是眾人耳熟能詳的所謂'插花之地'。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片並不算大的土地上,同時出現了來自三個不同村民小組的房屋建設。
事實上,在我們所在的村莊之中,平緩的山坡面積本就十分有限,而那些珍貴的水田更是被劃定為永久性的基本農田,受到嚴格保護。受此影響,村民們在建房時往往別無他法,只能讓自家的房子緊緊相鄰,彼此相依為伴。久而久之,許多灣場都呈現出多個村民小組聚居一處的景象。尤其是在西園片一帶,這種情況尤為顯著,各個村民小組相互交織、錯落有致,共同構成了一幅獨特而又和諧的鄉村畫卷。鄧啟緩緩講述著這些往事,彷彿那一幕幕場景就在眼前重現。”鄧啟回答道。
“哦,原來是這樣啊!”吳蜀魏說道。
鄧啟與吳蜀魏並肩而行,腳下的步伐輕快而堅定。沒過多長時間,他們便注意到在鄉道左側出現了一條略顯狹窄的水泥路。這條水泥路蜿蜒曲折,彷彿一條沉睡的巨蟒靜臥於大地之上。
兩人毫不猶豫地踏上了水泥路,確切地說,應該是沿著水泥路向下走去。因為這條路的坡度頗為陡峭,粗略估計起碼超過了十五度。行走其中,讓人不禁產生一種微微前傾、隨時可能滑落的錯覺。
隨著腳步的不斷邁進,一棟土磚房漸漸地映入了他們的眼簾。這座土磚房看上去年代久遠,牆壁上斑駁的痕跡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鄧啟停下腳步,先是繞著這棟房屋緩緩踱步,仔細觀察著它的每一個角落。隨後,他掏出手機,分別從房屋的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各自拍攝了一張照片,以便能夠全方位記錄下這座房子的外觀特徵。
完成這些之後,鄧啟又快步走到房屋正前方,再次開啟了手機上那個帶有時間和地點水印功能的相機,並將其遞向身旁的吳蜀魏,微笑著說道:“吳書記,勞煩您幫我拍一張帶有水印的照片吧。拍完後,請先關閉水印相機,再給我單獨拍一張沒有水印的照片,辛苦您啦!”
“好的。”吳蜀魏面帶微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