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之。章於馬上展春雲:
同攜素手並香肩,送別那堪雙淚懸。
郎馬未離青柳下,妾心先在白雲邊。
妾持節操如姜女,君重綱常類閔騫。
得意匆匆便回首,香閨人瘦不禁眼。
廷章讀之淚下,一路上觸景興懷,未嘗頃刻忘鸞也。
閒話休敘。不一日,到了吳江家中,參見了二親,一門歡喜,原來父親與同裡魏同知家議親,正要接兒子回來行聘完婚。生初時有不願之意,後訪得魏女美色無雙,且魏同知十萬之富,妝奩甚豐,慕財貪色,遂忘前盟。過了半年,魏氏過門,夫妻恩愛,如魚似水,竟不知王嬌鸞為何人矣!但知今日新妝好,不顧情人望眼穿。卻說嬌鸞一時勸廷章歸省,是他賢慧達理之處。然已去之後,未免懷思。白日淒涼,黃昏寂寞;燈前有影相親,帳底無人共語。每遇春花秋月,不覺夢斷魂勞。捱過一年,杳無音信。忽一日明霞來報道:“姐姐可要寄書與周姐夫麼?”嬌鸞道:“那得有這方便?”明霞道:“適才孫九說臨安衛有人來此下公文。臨安是杭州地方,路從吳江經過,是個便道。”嬌鸞道:“既有便,可教孫九囑咐那差人不要去了。”即時修書一封,曲敘別離之意。囑他早至南陽,同歸故里,踐婚姻之約,成終始之交。書多不載,書後有詩十首。錄其一雲:
端陽一別杳無音,兩地相看對月明。
暫為椿萱辭虎衛,莫因花酒戀吳城。
遊仙閣內佔離合,拜月亭前問死生。
此去願君心自省,同來與妾共調羹。
封皮上又題八句:
此句煩遞至吳衙,門面春風足可誇。
父列當今宣化職,祖居自古督糧家。
已知東宅鄰西宅,猶恐南麻混北麻。
去路逢人須借問,延陵橋在那村些?
又取銀釵二股為寄書之贈。書去了七個月,並無回耗。時值新春,又訪得前衛有個張客人要往蘇州收貨。嬌鸞又取金花一對,央孫九送與張客,求他寄書。書意同前。亦有詩十首。錄其一雲:
春到人間萬物鮮,香閨無奈別魂牽。
東風浪蕩君尤蕩,皓月團圓妾未圓。
情洽有心勞白髮,天高無計託青鸞。
衷腸萬事憑誰訴?寄與才郎仔細看。
封皮上題一絕:
蘇州咫尺是吳江,吳姓南麻世督糧,
囑咐行人須著意,好將訊息問才郎。
張客人是志誠之士,往蘇州收貨已畢,齎書親到吳江。正在長橋上問路,恰好周廷章過去,聽得是河南聲音,問的又是南麻督糧吳家,情知嬌鸞書信,怕他到彼,知其再娶之事。遂上前作揖通名,邀往酒館三杯。拆開書看了,就於酒家借紙筆,匆匆寫下回書,推說父病未痊,方待醫藥,所以有誤佳期。不久即圖會面,無勞注想。書後又寫:“路次借筆不備,希諒!”張客收了回書,不一日,回到南陽,付孫九回覆鸞小姐,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飢,望梅止渴。過了三四個月,依舊杳然無聞。嬌鸞對曹姨道:“周郎之言欺我耳!”曹姨道:“誓書在此,皇天鑑知!周郎獨不怕死乎?”忽一日,聞有臨安人到,乃是嬌鸞妹子嬌鳳生了孩兒,遣人來報喜,嬌鸞彼此相形,愈加感嘆,且喜又是寄書的一個順便,再修書一封託他。這是第三封,亦有詩十首。末了章雲:
叮嚀才子莫蹉跎,百歲夫妻能幾何?
王氏女為周氏室,文官子配武官娥。
三封心事煩青鳥,萬斛閒愁鎖翠蛾。
遠路尺書情未盡,相思兩處恨偏多!
封皮上亦寫四句:
此書煩遞至吳江,糧督南麻姓字香。
去路不須馳步問,延陵橋下暫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