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開奇襲打得大敗,損失慘重,走投無路下準備跳水自殺,多虧有身邊的親信部下拼死抱住攔阻又護衛他一路殺出重圍,他才算僥倖獲得一命,當初若是沒有這些驍勇忠誠的部下,他早已兵敗身死在鄱陽湖之中,現在哪裡還有今rì。
不過他也有短項,就是軍事謀略和指揮有些欠缺,並不如左宗棠一般擅長打仗,也不如李鴻章。到太平天國後期,左宗棠和李鴻章兩人的迅速崛起除了有他的原先提攜相助之外就是因為這兩人帶兵戰績都超過了曾國藩,清廷鑑於曾國藩本部湘軍攻佔太平軍要地屢屢受挫,而左李二人卻進展順利,為了快速消滅太平軍頑抗便讓其分開三個方向各自負責攻滅太平天國一方,左宗棠和李鴻章都獲得獨自帶兵發展的良機,便一躍逐漸成為可以與曾國藩軍隊相抗衡的新軍閥勢力。
後來,曾國藩攻佔金陵毀滅太平天國,軍事和聲望達到頂峰但是絲毫不敢稱帝,表面依舊錶示效忠於清廷,就是因為他看得很清楚,當時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已經脫離他的掌控,在清廷的支援下實際已經另成一軍,勢力能夠與其抗衡爭鬥。
曾國藩若是敢公然稱帝,左李二人必定會倒戈相向,到時候再興起兵災戰禍,鹿死誰手就不好說了,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天下人受災難必然會更深。
這一點,曾國藩想得很明白,太平天國兵敗覆滅後他沒有因為一時個人貪yù再次引動變故,禍亂天下,既是他明智的地方也是他體現出大義的地方,他想要在金陵稱帝不管最後是不是能夠成功,至少當時是無人敢反對的,就算他稱帝后清廷能夠調集其他軍隊反攻,曾國藩畢竟在眾漢人軍閥中實力最強又攜有攻滅太平天國名望和復漢驅滿的輿論優勢,清廷想要真正對付他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只要他伸臂一揮,決心為了稱帝這個無上榮耀拼力一搏,天下必定又是刀光血影,兵禍連連,太平天國災難過後不知還會有多少人喪命在這一場新博弈之中,新的白骨又將累累出現,外部列強環繞,清朝因為太平天國起義的消耗還會繼續加劇,前途局勢更是堪憂。他最後選擇功成身退,裁撤自己手下湘軍,避免進一步內戰是明智,避免進一步兵亂禍及天下是仁義,能避國家內爭衰弱是大智,能避天下蒼生災禍是大義,能有這等大智大義之人縱然也有作惡,縱然也有人說他向清廷甘當走奴,不肯光復漢人江山,至少也可當得上一個真正的英雄豪傑了。
曾國藩領兵打仗既提倡軍家忠義,更現實中看重真正忠誠貞義之人,李觀魚這一點倒是能讓他欣賞的地方,能夠被他欣賞,若是惹怒了他,他還能考慮考慮繞過對方一命。
經過和眼前這個初來時顯得不太出奇的青衫客打交道,他倒是覺得這人有些意思,有些獨特之處,難怪左宗棠也會對其另眼相看。
他擅長權衡利弊,計算自己的利益得失,今rì,自己手下這十八名侍衛固然能夠拿下他,可是若李觀魚打定決心不服,死拼到底,這人畢竟武功高強,自己手下侍衛定然也會損失難料,得不償失,而且又平白喪失了一個本想來投效的學武人才,他縱然能夠消解一時心頭之恨損失的卻是自己的利益,並不合算。
這裡是他的地盤,他的實力佔據絕對優勢,李觀魚跟他作對固然沒有什麼好下場。
可是,他就算擒拿住李觀魚或者最後取了這人的xìng命,對他又有什麼一點有利的地方?
雙方都無利的事情,為何要去做,若是非要這麼做下去,豈不是顯得誰也愚蠢,不是個聰明人了麼?
想到這裡,曾國藩適才的氣怒已經完全平復,不願再跟這人計較什麼。
他伸手按在桌案上,思慮了一會兒,覺得李觀魚這人有些不似自己剛見面所瞭解的一樣,自己只憑權勢難以輕易壓服這人,看來左宗棠更瞭解此人,他眼神眯起,瞧向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