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今歲的重陽佳節過得並不太平。

因為就在玄宗皇帝與妃嬪、朝臣們在華清宮宴飲歡樂之際,幽州的軍報快馬傳入了長安,留京監國的太子李亨閱過後,火速遣人又趕來驪山報知皇帝。

軍報曰:契丹蠻族趁凜冬初至,十餘萬蠻騎大舉南下入侵,先後破懷戎、居庸關,昌平等軍鎮要地,大軍已至薊城城下,兵峰直指幽州治所。

契丹蠻族野蠻無比,所到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留,更是寇掠了約二十多萬河北道居民,河北各地百姓怨聲載道。

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奏請朝廷速發援軍,晚時則幽州不保。

李隆基覽過幽州軍報後,大怒,一把將手裡的奏疏狠狠摔到地上,怒斥道:

“范陽、盧龍邊軍十數萬,安祿山竟不能遏制小小契丹,反被蠻族攻城略地、劫掠百姓,現龜縮於幽州內,有何顏面再來向朝廷求救!”

言罷,李隆基盯著那自幽州而來的斥候,寒聲道:

“你是要告訴朕,蠻族南侵,朕的精銳邊軍居然不能敵?”

那斥候冷汗直流,啪的一聲跪伏於地,頓首道:

“陛下明鑑,安節度並非畏敵怯戰,實在是蠻族賊兵來勢洶洶,幽州沒有防備,短時間內兵力遠不能及。”

“賊首李懷秀以西進放牧為名,引軍繞過了營州、平州、薊州和檀州,赫然出現在媯州境內,趁邊軍未曾察覺即發起猛攻,居庸關將士猝不及防,被打破了關門……”

而居庸關後,就是數百里的茫茫平原,無險可守……

河北守軍雖多,但都是很平均地分配到各州郡,以防備奚、契丹、室韋、靺鞨這四大蠻族。

范陽九萬多精銳邊軍,只有三萬駐守於幽州治所薊城,其餘六萬餘人被分為八軍設於檀州、薊州、恆州等地。

至於盧龍軍,就更不必指望了,一支在平州,另一支更是遠在營州柳城,離幽州太遠,完全來不及救援。

說起來,盧龍軍安置於此地,本來就是為了遏制契丹,然而李懷秀很是狡猾,屢次賄賂盧龍軍將士,契丹蠻族中人因此得以被允許在各地放牧。

待盧龍軍對契丹人的越境放牧已經是見怪不怪之後,李懷秀當機立斷,趁機繞過幾個重兵把守的州郡,蠻軍直撲整個河北道最重要的重鎮——幽州。

正是利用了這一時間差和空間差,李懷秀成功地以弱勝強,在短期內建立起對大乾邊軍的兵力優勢,並將安祿山死死地圍在了幽州城裡。

眼下這位跪在皇帝身前的斥候,是得益於幽州最好的馬匹和大量的法器、符籙護身,加之他本身高達內視境大成的修為,這才順利突圍的。

斥候突圍後,一連跑死了三匹攜帶妖獸血脈的良馬,故而在兩日內就抵達了京城。

李隆基聽過斥候的解釋後,怒火漸消,但仍是滿面的怒氣,冷笑道:

“李懷秀,還真是能給朕驚喜啊……”

李懷秀,即契丹蠻族的最高統領——阻午可汗。

他原名遙輦俎裡,天寶四年時,突厥蠻族被王忠嗣率兵滅國,李懷秀眼見到了契丹與大乾國力的差距,於是率領契丹投降唐朝。

玄宗皇帝很是高興,當即賜漢名李懷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順王,賜以靜樂公主。

李隆基待李懷秀不可謂不好,甚至可以說是諸多與大乾接壤的蠻族中待遇最好的一個,皇帝實在是想不出契丹為何會反叛。

事實上,玄宗皇帝不知道的是,契丹與大乾之間越界越多的樑子,正是安祿山一手造成的。

安祿山擔任范陽節度使後,為了進一步平步青雲,他特意以節度使的身份邀請附近的契丹和奚族的部落首領前來赴宴。

然而就在酒宴之上,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