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第四個政權,存在於947年至950年,歷時四年。以下是其具體介紹:

建立

後晉滅亡後中原大亂,時任後晉河東節度使的劉知遠趁機在太原稱帝,沿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稱天福十二年。同年六月,劉知遠進入汴州建都,建元乾佑,定 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政治

重武輕文:高層掌權者重武輕文思想嚴重,武將掌權,致使文武鬥爭激烈,如楊邠、郭威任正副樞密使,他們輕視文臣,甚至曾想殺掉宰相蘇逢吉。

內部鬥爭:劉知遠去世後,其次子劉承佑繼位,因其年幼,朝政被劉知遠時期的重臣把持,君臣之爭激烈,劉承佑最終誅殺楊邠、史弘肇等,但隨後郭威起兵反叛,劉承佑被殺,後漢滅亡。

經濟

後漢統治者沒有施行有效措施恢復生產,而是加重賦稅,盤剝百姓,如三司使王章大幅提高“鼠雀耗”“短陌錢”等稅收,還規定私販鹽、礬、酒麴者處死,導致百姓生活困苦。

軍事

乾佑元年三月,後漢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等三藩鎮先後舉兵造反,劉承佑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分別討伐,久未平息,後郭威前去攻打,於乾佑二年夏平定叛亂。

司法

後漢統治者用嚴刑酷法管理百姓,如蘇逢吉制定“賊盜法”,規定殺掉為盜者的本家和四鄰、保人全族處斬 ,後因被指責才勉強去掉滅族一項;青州節度使劉銖行刑時,採用雙杖擊打犯人,且按犯人年齡決定刑罰輕重。

外交

對契丹:後晉剛滅亡時,劉知遠曾遣使去契丹交好,建國後則以抗擊為主,藉此獲得晉朝舊臣的支援,並多次反擊契丹在邊境或其他地區引起的動亂。

對其他國家:後漢在其他國家面前保持正統地位,對吳越等國加以封號並認同其地位,但抑制其勢力發展;與南唐交往較少,曾因南唐要求後漢赦免叛將李守貞而斷交。

劉知遠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漢的開國皇帝,895年出生於太原府,948年去世,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早年經歷:劉知遠自幼體弱多病、沉默寡言。他曾是李嗣源手下的偏將,後成為石敬瑭的押衙。在與後梁軍隊交戰時,劉知遠曾救石敬瑭一命,二人關係更為緊密。

助石敬瑭建後晉:石敬瑭欲反後唐時,劉知遠支援並出謀劃策。石敬瑭向契丹稱臣稱子借兵,劉知遠雖不同意稱契丹為父,但仍助其建立後晉,憑功歷任檢校司空、河東節度使等職。

建立後漢:契丹滅後晉後,劉知遠先向契丹奉表投降,後在太原稱帝,沿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待契丹北撤,他進入汴州建都,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之後,他親率大軍圍攻杜重威,收復魏州,統一黃河流域。

政治統治:劉知遠統治期間,任用酷吏,如蘇逢吉等,且對藩鎮多采取拉攏政策,造成民不聊生,國家有分裂之勢。

人物評價:北宋史學家薛居正等認為劉知遠嗜殺成性,無君王之德。司馬光也評價他不仁、失信、不用刑懲奸,導致後漢國運不長。

蘇逢吉制定的賊盜法規定,凡盜賊所在本家及鄰保皆要被族誅,後在眾人指責下,才勉強去掉滅族一項。 具體如下:

背景:當時天下盜賊蜂起,後漢朝廷為此擔憂,劉知遠曾下令盜賊不論贓物多少一律處死,在此背景下,蘇逢吉草擬了更為嚴酷的賊盜法。

影響:此賊盜法過於嚴酷,引發了諸多問題。如鄆州捕賊使者張令柔依據該法,處死了平陰縣十七村的數百名百姓,導致大量無辜者被牽連誅殺,使得天下因盜殺人的情況愈發氾濫,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不安。

劉承佑是漢高祖劉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