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不管是雷蒙德還是羅傑伊伯特,對《功夫熊貓》的評價再高,也只能代表部分影評人和觀眾的態度,畢竟電影中那麼多華國文化內涵,並不是所有觀眾都有興趣去認真探尋,甚至也並不在乎。

但幸運的是,劇組對影片的精準定位,確實在影片的北美宣發中幫了大忙,在楚言所參加的一系列影片路演活動中,每當熊貓阿寶的形象出現的時候,都能引起現場小觀眾們的一陣歡呼,劇組在北美當地邀請來的華裔武術家們,在展示虎鶴雙形拳、猴拳、蛇拳、螳螂拳的時候,也必然讓成年男性觀眾們興奮不已。

託了李霄龍前輩的福,神秘的華國功夫在北美地區已經成為一種傳說,而後在成元龍等功夫明星的推廣下,為華國功夫在北美培養了一大批粉絲,甚至有不少美利堅人都覺得,只要是華國人,應該多少都會點功夫。

因此,在熊貓和功夫這兩大核心競爭力的推動下,《功夫熊貓》在北美地區的觀眾口碑和票房成績,也一直保持在極高的水平。

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在《納尼亞傳奇》、《金剛》和異軍突起的《功夫熊貓》,這三部影片掀起的聖誕檔票房大戰中,率先掉隊的居然是環球公司,斥資207億美元製作的翻拍影片《金剛》。

從影迷跟專業影評人的評價中可以看出,這部由彼得傑克遜執導的新版《金剛》,在許多方面都比1933上映的原版電影有了巨大的進步。

其中最大區別,當然是因為特效技術的進步,讓影片中的史前巨獸變得更加真實,特別是金剛大鬧紐約城的那一段,與新版本中讓人如同身臨其境的畫面相比,當年的電影畫面簡直如同兒戲。

然後是劇情上,跟原版中那個生性暴虐,甚至會吃人的怪物比起來,新版電影中的金剛明顯更加人性化,導演甚至還加入了女主角與金剛的“感情線”,顯然是因為導演深入挖掘故事內涵的野心。

然而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跟當年那部單純想塑造出一個人類不可力敵的怪物,從而引起關注恐懼的電影不同,新版《金剛》中融合了太多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卻每一種都沒能做到極致,大量劇情的加入,甚至一定程度上衝淡了,電影中特效技術還原而出的,史前巨獸大戰現代科技的大場面所產生的震撼感。

於是在經過兩週的上映之後,《金剛》的票房出現了巨幅的斷崖式下跌,明顯表現出後勁不足的姿態,部分媒體上關於影片的負面評價也在不斷髮酵,或許正如《紐約客》上評價的那樣:“影片只能稱作是一個高效節能的娛樂集合體,看得出來彼得·傑克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拍出的影片,最終卻脫離出了他的控制。”

最起碼從目前的看來,在完成《魔戒》三部曲的拍攝後,彼得傑克遜的首部轉型之作並沒有獲得預想中的成功,好在按照目前的情況看來,《金剛》的北美票房突破2億美元還是問題不大,如果加上海外票房分成,環球基本上還是可以順利透過票房收回成本,也為彼得贏得了下一次繼續指導a級製作的機會,總算沒有折戟沉沙。

不過,《金剛》的率先掉隊,並沒能緩和今年聖誕檔的競爭局面,反而讓《納尼亞傳奇》跟《功夫熊貓》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局面。

這兩部分別由迪士尼和言和影業出品的電影,從一開始就是衝著閤家歡電影的路子去的,換而言之,兩者都是以兒童觀眾和隨之而來的家庭觀眾,為主要目標消費群體,又是在聖誕假期前同期上映,可以說是全方位的競爭。

這種競爭表面上看是電影票房上的競爭,其實背後還牽涉到電影周邊產品開發,相關版權商業開發等多個領域,因此,言和跟迪士尼雙方從一開始就鉚足了全力,更何況,這其中還隱藏著皮克斯在跟迪士尼“分手後”,轉投到言和旗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