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印度之子的誕生

1869年10月2日,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的博爾本德爾。他的家庭屬於印度教的吠舍種姓,雖然不是最高貴的階層,但也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傳統。

甘地的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是當地土邦的首相,為人正直且富有責任感。母親普特麗白則是一位虔誠的印度教信徒,她的善良和寬容對甘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甘地的童年時代,家庭充滿了宗教氛圍和道德教誨。他從小就目睹父母對窮人的同情和幫助,這在他心中種下了關愛他人、追求正義的種子。

然而,甘地的童年並非一帆風順。他生性靦腆,性格內向,在學校裡的成績也並不出色。但他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卻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顯現。

一次,甘地看到一個貧窮的僕人因為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碗而受到嚴厲的懲罰。他內心感到極度的不公,儘管年幼的他無法改變這一局面,但這件事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中,讓他對社會的不平等有了最初的認識。

第二節:求學與成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甘地被送到英國倫敦求學,學習法律。這對於一個來自傳統印度家庭的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冒險。

在倫敦,甘地面臨著文化的衝擊和生活的種種困難。他不習慣西方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更難以適應英國人的社交禮儀和價值觀念。但他憑藉著堅定的意志和對知識的渴望,努力克服了這些困難。

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甘地不僅掌握了專業知識,還接觸到了西方的哲學、政治思想以及基督教的教義。這些新的思想和觀念開闊了他的視野,也讓他開始思考如何將所學應用到改變印度的現狀中。

然而,倫敦的生活也讓甘地陷入了身份認同的困惑。他在西方文化和印度傳統之間徘徊,試圖找到一個平衡。最終,他決定堅守自己的印度文化根源,同時吸收西方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完成學業後,甘地回到了印度。但他發現自己在英國所學的法律知識在印度的現實中難以應用,於是他決定前往南非,為在那裡的印度僑民提供法律服務。

第三節:南非的覺醒

1893年,甘地踏上了南非的土地。在這裡,他目睹了印度僑民所遭受的種種歧視和不公正待遇。他們被剝奪了基本的權利,甚至連走路都不能走在白人的街道上。

甘地對此感到無比憤怒和痛心。他開始組織印度僑民進行抗議活動,透過和平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權利。

在一次火車旅行中,甘地因為拒絕從專為白人設定的車廂轉移到專為黑人設定的車廂,而被粗暴地趕下了火車。這一事件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讓他深刻地認識到種族歧視的殘酷和非暴力抵抗的必要性。

從那以後,甘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為印度僑民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中。他成立了“印度人大會”,組織示威遊行、罷工等活動,同時倡導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方式。

在南非的經歷讓甘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非暴力抵抗理論。他認為,透過和平、堅定的抵抗,可以喚起敵人的良知,最終實現正義和公平。

第四節:非暴力運動的興起

經過多年在南非的鬥爭,甘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聲望。1915年,他回到了印度。此時的印度,正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人民生活困苦,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

甘地看到了祖國的困境,決定將在南非所實踐的非暴力抵抗策略應用到印度的獨立運動中。他四處奔走,宣傳非暴力抵抗的理念,呼籲印度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

甘地的呼籲得到了廣大民眾的響應。他所倡導的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