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老季、老範,是一機廠的三個老人。老林是廠質管處處長林建洪,老季是廠採購處處長季偉,老範是廠貿易處主任範文章,三人當中老林年紀最長,老範最年輕,但老範也已五十掛零。

昔日的黃埔軍校有“黃埔三傑”,一機廠也有“一機三傑”,也美其名曰:老林的筆趕不上老季的腿,都趕不上老範的一張嘴。

老林,和廠辦副主任甄衛星,是廠裡唯二的筆桿子,一個擅長黨政、宣傳類,一個擅長管理、質量類。

老季作為採購處長,雖然年過五十,但一進入廠區就腳底生風,車間、庫房、辦公室到處跑,難得坐在採購處他的處長寶座上。

老範,則是廠裡沿運河路設立的六間門市部的負責人,負責工廠勞保用品、油鹽醬茶類日常用品,既供應工廠、本廠員工,也對外零售。

三個人差不多是同期進廠,都在廠二十多年,都是工廠元老級的人物。老範和老林、老季不同的是,老範愛結交年輕的知識分子,而袁梁就是他愛結交的人,由此,夏愛祥拉著範文章來找袁梁。

範文章雖然不是一機廠建廠初期的那撥人,那撥人大多已離休退休,但對一機廠的歷史,他也是瞭如指掌,說起來滔滔不絕。

範文章是工人出身,但在工廠二十多年卻很少在車間幹活,大多混跡在不同的部門,遊手好閒、耍耍嘴皮的那種,他對於工廠的歷史、產品、裝置等莫不滾瓜爛熟,尤其是對於工廠的人事關係,公開的不公開的、官方的小道的,一概瞭如指掌、如數家珍,尤其是對工廠高層關係以及工廠的大政方針,講起來是滔滔不絕、天花亂墜。

範文章端著茶杯,燈光映照下他那沒有幾根頭髮的腦門閃閃發亮,圓紅的臉膛上一雙大大的眼睛雖略顯渾濁,卻偶露精厲之氣。只有小學畢業的範文章吃虧就在學歷上,不過,老天有好生之德,給了他一張薄溜溜嘴唇的好嘴,果真是一張好嘴吃四方,嘴唇永遠是油光閃亮樣。

範文章道,大概是1959年,偉大領袖發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偉大號召,於是全國各地先後湧現出兩千多家農機修造廠、兩千多家機械製造廠,而一機廠正是在此時應運而生。

最初的一機廠,也是恰逢計劃經濟時代,當然是跟著國家的發展步伐、以及國家的調撥、國家的行政干預而存在,那時吃的自然是皇糧,都是國家調撥。但是,1980年代開始,中國走向改革開放,受到衝擊的自然也少不了這些中小型企業。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品的日趨老化,從企業生存的根本出發,一機廠始終走在改革、發展的路子上,幾乎是每年都有新產品開發、生產。用廠長吳俠的話來說:不開發新產品就是等死,開發新產品是找死,我們寧願找死也不能等死。

1980年,在廠黨總支書記盧建學的力主下,透過國家機械部,工廠引進國外產品樣機h80/10產品,轉型生產工程、礦山、原料等加工的破碎機械,恰逢國家改革開放高速發展,基建、能源、原料的大量使用,產品一炮打響,暢銷國內的中南、西北、東北、華東市場,並陸續出口到南美、非洲、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自此開始,工廠一鼓作氣,此類產品已經形成三大系列十餘種產品。僅僅不到十年的發展,工廠從最初的八十幾人發展到一千多人,並一躍成為國家二級先進企業、機械部同類行業排頭兵企業、所在城市武城市的重點企業,除了排名靠前的化工廠、化肥廠外,名列武城市百餘家企業三甲之列。

經過了最初幾年的高速發展,企業實力逐年大增,但對於一機廠的管理層來說,從來沒有過絲毫的滿足,一直在抓管理、抓質量、引人才,尤其是在開發新產品上更是不吝投入。一機廠正是引進了國外先進產品,才得以起死回生、重塑輝煌,同難兄難弟的二機廠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