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女子學堂(第1/1頁)
章節報錯
江令墨走了,江婉的女子學堂開始招生了。
生源都差不多都是來自祠部司下屬的庵堂裡,祠部司的女孩子十二三歲就開始說親。快的十二歲慢的也就是十四歲也就出嫁了。之所以嫁的早,僅僅是為了省成本。
啟國這幾年還算是風調雨順,這年頭把孩子扔到祠部司或是寺院庵堂門口的,如果不是女孩子那大多數就是身有疾病的男孩。而且多數情況都比較嚴重,在這個缺醫少藥的年代,活下來的機會很小。
所以祠部司裡男孩子不多,不多的男孩子到了十四歲能自食其力的也少。說是十四歲就打發出去,但真遇到智力有問題,或是的確無法自己謀生的男孩,寺院也不會把他們趕出去,只能在寺院裡做些粗活,聊以為生。
女孩子被家裡扔出來的多數年紀很小,有些身體不好的也無法活下來,在庵堂裡養到五六歲就開始幫著幹活。到了十一二歲就開始說親,除非問題太嚴重,否則都是能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嫁出去。
但嫁出去的女孩因為本身的問題,夫家多數家境不好,遇到好人家還能同甘共苦。遇到像江婉看到的那個嫁到兇惡婆婆家裡的女孩也不在少數,但沒有孃家撐腰,真的只能是等著千年的媳婦熬成婆了。
祠部司不是不想出聲,但出聲又能怎麼樣?領回來?誰養活?明知說了沒用,搞不好還會起反作用,那就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而是兩眼一閉全當不知道了。
江婉辦這個女子學本事的地方,就是想給這些孤女多一個選擇的機會。如果會繡花,會織布,就可以自食其力,實在不行就不嫁人。哪怕嫁人了,自己有手藝,夫家也會高看一眼,日子也能好過一點吧?
地方選好,屋子蓋好,學生到位,紡紗織布沒有什麼難度,這個侯府裡的針線上的人就可以教。繡花侯府裡也有繡娘,也可以讓侯府派出些個繡娘來教。其它的手藝,還沒想出來,只能慢慢來了。
開學前還給學堂起了名字,說叫學堂似乎也不是很合適,但就是那麼個意思。最後江婉和柳懷寧商量了半天,這兩個起名廢最後定了個‘女工學’的名字。字面的意思,女子學了可以做工的學堂。
兩人感覺挺好。呂老聽了把頭髮都揪掉了好幾根,最後好說歹說名字改成‘女工堂’。說真的,聽著還是怪怪的。
名字定下來,柳懷寧就要回家動員公主來剪綵。江婉也要把老太太餘夫人和大奶奶拉過來捧捧場。畢竟這銀子是餘夫人出的,教員、如果侯府繡娘們也算是教員的話,這些教員也是大奶奶挑選安排的。
這回開這個女工堂,柳懷寧跟著跑前跑後,要說銀子,整個公主府的家底都沒餘夫人的嫁妝銀子多。德王世子出了大力氣,這回沒叫他來剪綵,也是因為這人又出差了。這回是皇上安排的差事,是去皇莊上做事,具體幹什麼江婉不知道。
唐世子走的時候託付江婉幫著照顧德王,江婉就琢磨著,唐世子不來,德王能不能來呢?能來!德王一聽,爽快的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