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政策”或“公司計劃”之類的課程成為管理教育課程中的獨立部分。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關戰略的著作《企業戰略》,成為現代企業戰略理論研究的起點。從此以後,很多學者積極地參與企業戰略理論的研究。

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企業管理實踐的豐富以及理論探討的深入,戰略管理才真正成為一門體系比較完整的學科。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理論學派,如以安德魯斯為代表的設計學派、以安索夫為代表的計劃學派、以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的定位學派等。隨著企業經營實踐的發展,企業戰略理論的研究重點逐步轉移到企業競爭方面,戰略管理從傳*略理論階段發展到競爭戰略理論階段。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全球眾多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更加多變和不可預測。面對競爭環境的快速變化、產業全球化競爭的加劇、競爭者富於侵略性的競爭行為以及競爭者對一系列競爭行為進行反應所帶來的挑戰,傳*略管理的理論方法無法滿足商業現實,戰略管理進入到動態競爭戰略理論階段。

二、戰略的定義

在企業管理範疇中,究竟什麼是戰略?學術界目前尚無統一定義,不同的學者與管理人員給戰略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第一個為企業戰略下定義的是企業史學家、戰略管理領域的奠基者之一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Alfred )。在其《戰略與結構》(1962)一書中,戰略被定義為確立企業的根本長期目標併為實現目標而採取必需的行動序列和資源配置。

戰略管理的鼻祖伊戈爾?安索夫()在其1965年出版的《公司戰略》中認為,企業戰略是貫穿於企業經營與產品和市場之間的一條共同經營的主線,決定著企業目前所從事的或者計劃要從事的經營業務的基本性質。這條共同經營主線由4個要素構成:①產品與市場範圍,是指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和競爭所在的市場;②增長向量,是指企業計劃對其產品——市場範圍進行變動的方向;③競爭優勢,是指那些可以使企業處於有利競爭地位的產品和市場的特性;④協同作用,是指企業內部聯合協作可以達到的效果。戰略就是將企業活動與這4方面連線起來的決策規則。 。。

第一節 戰略究竟是什麼?(2)

20世紀80年代,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競爭戰略》(1980)中,將戰略定義為“公司為之奮鬥的一些終點(目標)與公司為達到它們而尋求的方法(政策)的結合物”。

80年代以後,加拿大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歸納總結出了戰略的5個定義,即著名的戰略5P模型(1998),對戰略從不同角度進行闡述:從企業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戰略表現為一種計劃(Plan);而從企業過去發展歷程的角度來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模式(Pattern);從產業層次來看,戰略表現為一種定位(Position);而從企業層次來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觀念(Perspective);此外,戰略也表現為企業在競爭中採用的一種計謀(Ploy)。

一些國內學者認為,企業戰略是企業根據其外部環境及內部資源和能力的狀況,為求得企業生存和長期穩定地發展,為不斷地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對企業發展目標、達成目標的途徑和手段的總體謀劃。

簡單來說,戰略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第一,到哪兒去競爭?就是要做什麼的問題;第二,如何競爭?是做低成本、還是做差異化?第三,憑什麼競爭?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我們想幹什麼、怎麼幹、憑什麼。

第一,想幹什麼?就是在哪裡去進行競爭,簡而言之,就是我們想幹什麼,不想幹什麼。比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