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與很多的海洋國家的交流時斷時續,但是與太平洋的一個島國“倭國”的交流卻從沒有斷過,而且這個國家是從隋朝開始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學習中國先進文化的,那個時候中日(隋倭)一點都不比後來唐朝時與日本之間的交流弱,而且唐朝是繼承了隋朝與日本的交流成果。

第六十五章 影響日本

且說隋朝中日之間的交流。中國和日本是隔海相望-衣帶水的鄰邦;兩國間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特別是隋朝統一中國以後;為中日關係的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日本古稱倭奴國;與中國、朝鮮滿海相望;早在中國先秦、兩漢時期;中國與日本已有往來。甚至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就是被秦始皇派出出海採仙藥一去不返的方士徐福。到了開皇十年(589);隋朝統一中國;結束了東漢滅亡後長達三百六十年的分裂狀態。這時;在朝鮮半島上高句麗(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開皇十八年(598)因高句麗進攻遼西,楊堅令漢王諒為元帥,率水陸軍征討。百濟、新羅則乘機向隋朝進貢;企圖借隋的國力,抗衡當時比較強大的高句麗。此時;日本在朝鮮半島苦心經營二百多年的朝鮮基地任那;已於公元562年被新羅攻佔。593年4月;日本女帝推古天皇即位後;即以其侄廄戶皇子為皇太子;委以攝政之權;協助天皇處理國政;他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聖德太子。

在公元600年起,聖德太子曾兩次興兵攻打新羅;都未能成功。由於攻打朝鮮半島的失敗以及國內貴族之間矛盾的激化,又因為隋朝的強大的國力及其大興佛教的成功,聖德太子以及其他的日本當政的便中止了侵佔朝鮮半島的念頭。聖德太子決定對內勵精圖治腸,銳意改革;對外恢復自五世紀以來中斷了的中日邦交;實行與隋修好牽制新羅的方針。

據《隋書》記載,在楊堅開皇二十年(600)“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這一年,日本聖德太子已經攝政,因此,多利思比孤大概就是就是聖德太子。日本來隋使者聲稱倭國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亮時國王打坐不睡治理朝政,天亮後就退朝,國王委託政事給弟弟(指太陽)與男弟王。中國皇帝歷來是自稱天子即天的兒子,而日本倭王竟然敢自稱是天的弟弟比天子還高一輩,再者在這之前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政治交流日本一直是稱臣的,日本都是受中國皇帝冊封,不過是“漢委奴國王”、“親魏倭王”等二等角色;南朝劉宋時,倭王還自擬“使持書、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等頭銜請求加封;現在一改以往且還大出“狂言”這讓皇帝楊堅非常不高興。史載楊堅認為這種風俗無義理,令其改之。楊堅雖然對日本的不滿,但是還是藉此機會向使臣詢間了日本國內政治、經濟、民情、風俗等方面的情況,加深了對日本國的瞭解。同時日本使節在隋瞭解到,楊堅早已革除北周武帝毀佛政策,正致力於提倡佛教,這與當時日本的崇佛政策極其相近。因此當日本使節回國向攝政的聖德太子彙報後,聖德太子遂決定再次遣使入隋,以求佛經佛法的名義,發展兩國間的友好關係。

楊廣大業三年(607)八月,日本大禮(官名)小野妹子(男的)為正使,譯員鞍作福利等組成第二次赴隋使節團,攜帶倭王國書,啟程來隋,第二年的三月份來到隋都長安。

對於這次來隋的目的,小野妹子在對隋官吏的談話中明白表示:“聞海西菩薩天子(楊堅)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千人,來學佛法”。這裡的數千人《北史》是數十人,以當時的交通工具說,每次往返不過一、二隻船,不可能一次載乘幾千人,所以應該是《北史》記載的數十人。這數十名沙門,是歷史上日本首次向中國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