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我們將如何面對先人們?如果說幽冥之事太過縹緲那也就不提了,那些先人們還真是不知道是否能夠見到。但就算我們不用考慮如何面對自己的先人那我們如何面對天下人。到時候天下的人都會在那裡說,說我們這些炎黃子孫丟失了自己家的東西。大家想想看,那是多麼多麼可恥的事情。要真是那樣的話,我看我們這些人也就不要活了,直接拿刀抹脖子算了。也許用不著我們抹脖子,那我們的後代總有一代會短命的吧。這種事情不是危言聳聽的,而是早晚有一天會發生的。要想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最好從今日開始長進。從今日開始,好好學習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同學們,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這個窟窿已經很大了,但是隻要我們肯下功夫我在這裡擔保四年之後保證各位對四書五經有三分的瞭解。三分也許有人會覺得少了?少嗎?我說不少了。光是一部《易經》很多人讀了一輩子也只是窺得些許奧妙。四年之內懂得三四分,這易經當然不在其中了。這部書是要除外的,對於易經,我們只需要有個大概的瞭解也就是了。這部書太過深奧,我們實在是懂不了太多。至於其他的東西,四年之後大家雖然不敢說有什麼大成,但是如果再遇到哪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番邦蠻夷的話,我們至少可以把他們給比下去。”韓羽的聲音迴盪著,他的下面是浙大整個學校的學生,包括老師。在這個偌大的會場裡,無數雙眼睛都在看著韓羽,此刻哪些教授學者,彷彿都成了韓羽的學生一般,聚精會神的聽著韓羽講課。韓羽的言辭雖然有些隨意,但這種帶著些許的隨意講出來的東西,似乎比那種一板一眼講出來的東西更加的容易讓人接受。聽了韓羽的開場白之後那些教授都紛紛點頭同意韓羽的說法。這是韓羽第一次講四書五經時候的場景,因為當時是第一節四書五經的課程,所以學校專門安排在了大會場裡,在韓羽那一次的慷慨激昂的發言之後,凡事四書五經的課大家都會按時去上。只是其他老師講的四書五經似乎沒有韓羽講的精彩,很多學生都跑去聽韓羽講的四書五經的課程。到了後來,學校乾脆取消了其他其他班的四書五經課程,只留下韓羽的。這並不是說除了韓羽他們班上的四書五經課程其他班的學生就不上四書五經課程了。這課當然要上,只是老師只有韓羽一個人而已。校方特地把四書五經的課程安排在了大會場,大家都去那裡上課。由於韓羽講的課容易被人接受,所以一到他上課幾乎就沒有空位子了。

“我華夏乃是禮儀之邦,今日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個禮貌的問題。關於禮的內容,被記載在了四書五經中的《禮記》一書中。那麼這禮記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由於我們現在所接觸的大多都是《小戴禮記》,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小戴禮記》。小戴禮記也稱《小戴記》,即《禮記》,相傳西漢禮學家戴聖編纂。小戴指戴聖,大戴也就是我們剛才說過的指其叔父戴德。那麼我們要學這部書,就要對這部書的作者需要有一定的瞭解。小戴也就是戴聖字次君,西漢梁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小戴曾經擔任九江太守,小戴一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尤其是最為重視關於《禮》,也就是《禮記》研究。小戴與他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三人苦心鑽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說體系,成為今文禮學大師。戴德號稱“大戴”,戴聖被稱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因此《禮